西沱古镇

●罗涌

一石成山,一梯成街,构成西沱古镇独有风格。几千公里的长江,唯有西沱古镇直立于江左之上,一条独街,伸展近三公里,像一架云梯,直搭山顶。其实它就是一坡石梯子,凿在巨石上。五六米的狭窄街道,两边建满了木房子,开设了商铺。

西沱也称西界沱,缘于长江流经这里,转了个弯,形成回水沱,且属于“巴州之西界”,故得名。古镇兴起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枯水季节,三峡库区西沱沿线呈现出的消落带的古墓里,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汉代的砖和文物。因为这里早已经被江水冲刷成一块石板,土地稀少贫瘠,凿岩建墓,成了西沱古镇的习俗。

石梯街的两旁,有两条溪沟,溪水飞流直下。中部平街处,云梯街转了个“7”字弯,溪流便在这里交汇,从一边流下。一条青龙,伴着两条水龙。把古镇衬托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街道上的房屋多数为木结构,每隔十余间,便有一个巷道。巷道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来防火,二来通行方便。

古镇的形成,没有准确历史可考,应该是先有路后有街。长江贸易的兴盛,从江边走出一条路来,然后凿石成梯,开石建房,慢慢有了居民,才最终有了这条街。

随着商贸活动的繁荣,街道就变成市场,成了贸易集散地。有典籍记载,清朝乾隆时期,“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巴盐陆上运输的重要口岸之一。从四川到湖北,穿越武陵山的盐大路,就经过古镇,巴人后裔称这条路为“巴盐古道”。

西沱古镇是商贸兴镇的典范,还是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反映在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上,这里不仅有土家族吊脚楼,还有“徽派”建筑。不足三公里的街道上,有江西会馆(关帝庙)、四川会馆(张飞庙)、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万天宫)等。商业贸易,尤其是“川盐济楚”国家战略的实施,自然吸引各地商人云集于此,并来往于巴盐古道上。

古镇上有一位著名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红色大律师”熊福田。他于清宣统元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在日本东京以同盟会员的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29年5月24日,熊福田先生在法庭上为23名地下共产党员作无罪辩护,没有一人被判重刑。事后,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表达对熊福田先生的敬意,特赠送他一块刻有“於法有光”四个大字的银盾,也被四川地下党称为“红色大律师”。

明末清初,有“石柱土家诗人”之称的秦淮月,曾乘船经过西沱,留下一首著名的《赴京顺江舟过西界沱》:“旧志曾登西界沱,郡章管理到江河。是间尚有乡云在,吩咐舟人缓缓过。”表达了对西沱的敬仰之情。西沱古镇上,历朝历代不乏名商大贾、政界风流、文人墨客,此起彼伏,兴衰沉浮,只是可惜,皆成匆匆过客,没有留下多少印记。

西沱古镇的祖辈们,可以说是“光石板上为人”。古镇的沧桑历史,就是一部抗争拼争史,一个“争”字渗透进了古镇人的骨髓。“凿石成路,破石扎根,踏石留痕”,就是古镇人异乎寻常“争”取幸福的密码。不争,在石板皮上就会站不住。这是西沱古镇人刚性的一面。

在巴盐古道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碰撞,对西沱古镇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执着向前、勇于登攀”的背盐汉子,铸就了石柱土家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也在古镇码头留下“开放、包容、和善”的品质。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