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换得满园春
——记市优秀共产党员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

王东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jpg

王东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河嘴乡7个村有4个村是贫困村。现桥头镇党委书记王东,自2017年9月任河嘴乡党委书记以来,在3年多的时间里,用真情聚人心、抓突破、兴产业,带领全乡迎来了美丽蝶变。今年7月,王东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聚人心

找准“病根子”开好“药方子”

“刚到河嘴乡工作时,干部畏难情绪大,个别贫困村的支部书记甚至提出辞职,工作面临‘缺兵少员’的困境。”走访中,王东了解到,这位提出辞职的村支书工作能力很强,村上确实需要这样的人,于是下定决心从这名“打退堂鼓”的村支书入手。

没想到,当王东登门挽留这位村支书时,却被婉言谢绝。王东没有气馁,而是深入走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找到了挽留村支书的“敲门砖”。

再次来到村支书家中时,村支书正在打扫卫生,王东不由分说地跟着干了起来。两人边做边聊。王东“旁敲侧击”,从乡风文明聊到基础设施、住房安稳、饮水安全、产业发展……

半天下来,这位村支书终于被王东的诚意和为民办事的决心感动,不仅留了下来,且干事劲头更足了。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全村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就这样,王东针对河嘴乡实际情况,找准“病灶”开好“药方”,与全乡干部职工交心谈心,既交流工作、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又关心他们生活,为他们解难纾困。大家的工作热情被激发了出来,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凝聚力和战斗力大为增强。

求突破

流动“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王东第一次走进自己的帮扶户周某某家时,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周某某的住房沿河而建,院坝却未安装防护栏,存在安全隐患。王东建议周某某安装防护栏,他却吞吞吐吐不愿意。

从周某某的语气中,王东察觉到他经济上的困难,于是自掏腰包为周某某家安装了防护栏。

周某某感动地说:“当时有人来给我家安防护栏,我还以为是村上统一安排的,后来才知道是王书记掏的钱。他是个为民办好事的‘好官’。”

3年多来,王东跑遍了河嘴乡7个村4508户。每到一家,他总爱和群众“一根板凳”拉家常。“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作出的决定心里才有底。”王东说。

同心村属喀斯特地貌,没有稳定的水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里虽修了不少水池,成立了人饮协会,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出现“无人管、无钱管、管不好”的状况。

“与群众坐在一起,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就能以心交心;与群众干在一块,能想到一块,就能鼓足奋进的信心。”王东白天忙完工作事务,晚上到同心村与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坐在板凳上商讨饮水池事宜。经过多次考察研究,最终决定将全村10多个饮水池串连,以满足村民用水需求;通过修改和完善人饮协会章程,确保村民自治;水费由原来的按人头收取改为按量收取,确保长效管理。

通过创新“小水源、大保障”管理机制,同心村由过去的“水常断”变成“水长流”。王东将这一管理机制“复制”到全乡7个村,全乡4508户村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河嘴乡创新建立的“小水源、大保障”管理机制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4督导巡查组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全市5个先进经验之一在全市、全国予以推广。

兴产业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好特色产业才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才能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王东在河嘴乡工作时,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2018年以来,为强化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在全乡发展起长效产业皱皮木瓜1600亩、青脆李2060亩、辛夷花等中药材1530亩,并在林下套种辣椒、蔬菜,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源,发挥了土地最大效益。

为了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王东引进相关企业,在全乡6个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4000余亩,并在2020年招商修建茶叶加工厂。按照“公司+村集体+土地入股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从2022年起进入茶叶采摘期后,预计每年股农固定分红约200万元、村民就近务工的总收入在300万元左右。

“王书记是个实实在在干事的人,他给河嘴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1000多个日夜里,王东和广大群众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路通了,人富了,老百姓的心情舒畅了。

到2018年底,河嘴乡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到2020年底,全乡359户建卡贫困户1394人全部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脱贫攻坚前的13%下降至零。2021年4月,中共河嘴乡委员会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如今,王东已到桥头镇工作了两个月时间。他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前行,在新的岗位上再创佳绩。(记者 隆太良 实习生 王滟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