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古道上的“卖盐人”
—— 重庆乡土作家咸池河的创作之旅

0713004_001_01_b.jpg

咸池河(左)在进行田野调查

●刘建平

咸池河(本名罗涌),男,土家族,重庆市作协会员,1989年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学校、乡政府工作过,现供职于石柱县检察院,文学爱好者。

咸池河从小生活在川江边的巴盐古道上,对悠长而深邃的古盐道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神秘的北纬30度,穿越武陵山区,连接四川盆地和华中地区,自古形成了一条交通运输大通道,因为承运过国家战略物资盐,加之为古代巴人居住区,被称为巴盐古道。著名学者费孝通誉之为“武陵山民族走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赞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玉石通道、蜀道之后的第五大古道”。

在交通运输大通道上,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碰撞,孕育出土家民歌“啰儿调”,诞生了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走出了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蜀文化、巴文化、楚文化,长江文化、山地文化,汉文化、苗文化、土家文化,在渝东的巴盐古道上交织感染、相得益彰。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为许多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为本土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2016年,咸池河被县委派到沿溪镇、金竹乡等地开展驻乡驻村扶贫工作,担任第一书记和队长,到2020年4月,回到原单位。在此期间,他与土家山寨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为困难群众发展蜜蜂、黄连、重楼等产业奔走。他注重挖掘巴盐古道上的民族民间文化,以盐路文化、扶贫故事糅合交融为题材,开启了文艺扶贫创作之旅。因为有生活经历和原始积累,他创作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调研文章等作品,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咸池河被古盐道精彩绝伦的文化所吸引,并深深地爱上了文学创作。他是第一位把渝东古盐道上的独特文化,通过文学作品予以呈现的作者。不妨梳理一下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巴盐古道这根独具特色的文化线条。

《盐道记忆》是咸池河与石柱本土作家,共同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巴盐古道作品集,于2016年底出版。

《深山松涛》是咸池河在沿溪镇清明村驻村扶贫时撰写的小说。作品中,贫困村“规划”的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太阳洞”“太阳湖”“太阳山”“太阳谷”,其原型就是当地古道上的“佛莲洞”“方斗山”“七耀山”“太阳湖”,以及鄂西来凤县“七十二道脚不干”深谷等。这些山川河流都是巴盐古道经过的地方。小说展现的黄连、辣椒、莼菜、蜂蜜四大产业,就是巴盐古道上贫困村寨的农副土特产,是武陵山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是咸池河融入巴盐古道文化最多的又一部力作。故事发生在巴盐古道的起点石沱河镇,其原型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活》将盐镇的历史文化、世间的酸甜苦辣、盐路上的情感纠葛巧妙编织。主人公杨之水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的盐码头石沱河镇上,成人后,为寻找养父,走上巴盐古道,在鄂西忠路镇找到养父,在来凤县的密林里,邂逅失散多年的哥哥杨小河。小说不仅大量呈现了巴盐古道上的神秘文化,而且凸显了盐道精神,即“勇于登攀、执着向前”,真实再现了盐码头人“凿石成路、破石扎根、踏石留痕”的品格特征。

《冷草》主要反映的是特殊年代的民办教师的清苦生活。文中有些章节,同样写到了巴盐古道。比如翰老师带着学生到太阳顶背运“腐殖酸”“洋芋种”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走的正是巴盐古道,对“上坡腿脚软,下坡腿脚闪”的盐道,有生动形象的记录。师生背的虽然不再是盐巴,却是对盐路文化的传承和盐道精神的继承。

《连山冲》是咸池河的第四部小说,也是第二部扶贫题材小说。连山冲这个标题有三重含义:一是连绵不断的武陵群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二是巴盐古道上的连山冲天险,原型就在七曜山区的金竹乡境内,作者曾在此地长时间驻村扶贫;三是种植中药材黄连的高山,被当地人称“连山”。作品真实记录了乡村干部展开一场轰轰烈烈扶贫攻坚行动,带领山区老百姓冲破贫穷桎梏,冲出古道,冲出大山,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破石》是一篇关于重庆北漂京城的土家族画家谭继文的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巴盐古道名称的由来,融进了巴盐古道文化的元素。主人公谭继文由石匠变成画匠、画匠成为画师,在创作过程中悟出武陵山区石头的精妙之处,破译了沉积岩深藏的密码,创新推出“平行皴”画石技法。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炼,他的国画脱颖而出,在当今画坛上石破天惊,终成一个技法的开山鼻祖。他的“勤奋、吃苦、创新”三种精神,正好诠释了“勇于登攀、执着向前”的盐道精神。

咸池河是创作收获颇丰的石柱本土作家,是脱贫攻坚文艺战线上较为活跃的重庆乡土作家之一。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近年来已成为石柱县文艺阵地上崛起的新地标。

2018年创作小说《深山松涛》,连载于《检察日报》,获得当年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资助,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并于2019年5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与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联合举办的“武陵山区扶贫文艺精品展”展出。这是石柱县第一部获国家级报刊连载小说,也是石柱县第一部获得省市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的长篇小说。

2019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活》,连载于重庆·石柱网、火塘网,并在石柱县图书馆读书活动讲座中,受到线上线下的普遍关注,评价颇高。这是第一部深层次多角度展示石柱巴盐古道文化的长篇小说。

已完成创作、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冷草》《连山冲》。其中,《连山冲》被重庆市作家协会纳入2020年扶持作品,目前已经出版发行;《冷草》连载于重庆·石柱网和巴渝文化网。

2019年散文《老农的初心》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杂志征文比赛“十佳作品”奖、《重庆法制报》法治文学征文比赛三等奖。

短篇小说《油罐沟》《龙淌坝扶贫记》,在《重庆文学》《检察文学》发表。

2019年撰写《巴盐古道——石柱土家文化的根和魂》,在重庆·石柱网刊载,并被收入2019年11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文旅融合:盐文化与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0年1月发表于重庆市文旅委《重庆文化研究》杂志。

咸池河是巴盐古道文化的狂热追寻者,甚至连他为自己取的笔名,也来自于古道上的一个地名——咸池河,足见他对武陵山土家民族文化爱之深、情之厚。

咸池河不仅自己埋头创作,还积极参与“巴盐古道守望者”活动,与一群驴友和文化志愿者,挖掘、保护、传承、宣传、弘扬盐道文化。近年来,他或策划,或参与了多项“重走巴盐古道”活动,利用节假日探访川渝鄂等地古道上尚存的老人,走访了古道上客栈、寺庙、吊脚楼、传统村落等,还计划编撰《石柱巴盐古道概述》,自费出版书籍。在他的推动下,石柱县形成了新一轮巴盐古道热。

咸池河是巴盐古道的“卖盐人”,指的是他正在不遗余力推广民族文化。而巴渝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成为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他文思泉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咸池河总是站在底层角度、平民视野,书写重大题材,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他的执着、勤奋与奉献,就是巴盐古道精神的现实写照。他为石柱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本土文学爱好者以极大的鼓舞。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