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鱼池镇水稻产业(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汪骏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共鱼池镇委员会带领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履职尽责、砥砺攻坚,带领全镇贫困户走上了致富大道。
贫困群众吃穿、供水、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率达100%,生态、资产收益、产业、就业扶贫等政策享受率达100%……
贫困户568户2286人全部超过脱贫标准……
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下降至零……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每攻坚一个指标,每脱贫一个贫困户,都是基层扶贫干部汗流浃背、脚底磨泡、挑灯夜思的付出。
路途艰辛,成果显著。中共鱼池镇委员会在2021年4月15日召开的重庆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坚持“三精准” 确保靶心不散
每日清晨,当村民都还在睡梦中时,家住鱼池镇山娇村大连组的贫困户刘光平就已起床,先为小孩准备早饭,然后开着三轮车送孩子到镇上上学,回到家来不及歇息就要赶紧喂猪,下地除草、施肥……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直到晚上十一二点……
“刘光平家以前确实比较困难,家里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妻子精神方面又略有障碍,再加上要赡养母亲和丈母娘,肩上的担子很重,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山娇村支部书记说,刘光平被评为贫困户后,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并鼓励他大力发展产业,用勤劳的双手致富。
在干部的帮助下,刘光平种植了10余亩玉米、水稻,发展了10余亩辣椒,养殖了10多头生猪,日子越过越红火。在2017年,刘光平就顺利摘掉了“贫困帽”,他勤劳肯干、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也让大家刮目相看。
鱼池镇像刘光平一样,通过自身努力奋斗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这也是该镇坚持“三精准”的成果。
“我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严格‘四进七不进’标准,通过找准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精准发力。同时,我们也严格遵循‘一出三不出’标准,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流程,达标一户退出一户,确保做到无错退。”
聚焦“三保障” 确保真实脱贫
“良超,你家这个新房子好安逸哟!住起比以前那个稳当多了哈。”2016年的一天,金竹村贫困户贺良超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搬进了新居,周边邻居纷纷前来祝贺。
“我家有5口人,以前的房子又破又烂,有时候晚上下雨刮大风都不敢闭眼,怕房子被风吹倒了,住着确实很糟心。”贺良超说,“后来,到我家走访的扶贫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我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了住房问题。新房宽敞明亮,还有干净整洁无异味的独立厕所,水泥地坝也平平整整的,住起来舒服极了,再也不用担心下多大雨、刮多大风了。”
……
“以前我们家每个月的医疗费都是一笔巨额开支,因为她的病,我家负债累累,甚至借到亲戚朋友都不愿意给我们借钱了,那时的日子真是很艰难。”鱼池村龙洞组脱贫户谭洪顺说。
“被评为贫困户后,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带着妻子去做了几次手术,虽然总治疗费高得吓人,但我们自费的金额完全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谭洪顺妻子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前,已花费医疗费20余万元。评为贫困户后,虽然妻子去医院治疗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但每月仅需自费1000元左右。
“落实好政策,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我们一直严格遵循的扶贫工作准则。”鱼池镇党委负责人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户84人,兑现补助资金103.85万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冲锋行动,实施饮水项目181处,解决268户912人饮水难问题;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镇医疗资助参保率达100%;镇内义务教育阶段无1名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有效阻隔了贫困代际传承。
强化“三落实” 确保掷地有声
“记得刚来这个村驻村开展工作时,每次走访入户我都得提前打电话让贫困户在门口‘迎接’我,不然被农户家的狗追着漫山遍野跑,确实太狼狈了!”鱼池镇黄金村原驻村第一书记余奥林说,“走访一段时间后,不仅贫困户的帮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也不再需要提前打电话让贫困户‘迎接’我了。驻村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看到贫困户脱贫后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也很快乐!”
入户走访、帮助村里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驻村工作繁杂,但镇上组织的相关学习余奥林也没落下。
“及时学习更新上级的最新精神、政策,才能让工作更好地落地落实,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余奥林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长期坚持从以下五个方面确保工作落地落实:一是长期坚持组织镇村及县级部门派驻干部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及各级脱贫攻坚会议、文件精神,明确方向、目标、任务和责任;二是认真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要求,镇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户,驻村领导遍访所驻村贫困户;三是坚持每次党委会专题听取和研究部署扶贫工作;四是选优派强驻村工作第一书记、队员和村‘两委’干部;五是建立各村脱贫攻坚工作双月考核制度,颁发红旗灰旗,及时兑现奖惩,激励各村争先恐后、比学赶超。”该镇党委负责人说,“在如今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也会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