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活动②

p1_s (1).jpg

大华炼油石柱分厂厂址所在地洋渡溪

全面抗战开始后,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军需民需的各种燃料油进口十分困难。县委决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筹集活动经费,以供抗日所需。

梁山县(今梁平区)地下党员钟纯乾等,率先掌握了桐油提炼燃料油的技术,在梁山县城郊区兴办了两家炼油厂。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推广。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熊瑾玎在涪陵兴办了兴华炼油厂,并决定在石柱兴办大华炼油分厂。1939年夏,钟纯乾奉命来到石柱,为兴办大华炼油分厂作技术指导。秦禄廷接受县委指派,以江池小学校长和江池镇镇长身份筹建大华炼油厂。

8月底,秦禄廷、熊曙东、罗德顺到梁山县,对兴办炼油厂的可行性进行了实地考察。秦、熊二人返回石柱,罗德顺留在梁山炼油厂学习炼油技术。

经县委讨论决定,将大华炼油厂石柱分厂(简称石柱分厂)定址洋渡溪(今忠县洋渡镇)。县委书记廖方村到洋渡溪落实了石柱分厂的相关工作。石柱分厂由张叔尧任董事长,谭栋安任经理,秦禄廷任厂长兼副经理,总务股、工务股、出纳股、会计股分别由共产党员周登禄、熊曙东、廖子良、廖子洪、向地朋等负责,加强了党对炼油厂的领导。技术主任由钟纯乾担任。罗德顺从梁山县学习炼油技术后,回厂担任了技术班长。积极分子张永康、关攸德、关攸建等8人,经派往梁山县学习炼油技术后,回厂担任技术员。很快,石柱分厂便兴建起。

石柱分厂于1940年6月正式投产后,不仅为抗战和群众提供了大量燃料,为党的活动筹集了大笔经费,更重要的是,它是抗战时期党的石柱地下组织开展工作的一个可靠场所。一批在其他地方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和骨干,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隐蔽,为革命保存了实力。党组织在分厂还培养了罗德顺、秦仕英、陶远大、范某等一批积极分子参加民先队组织,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储备了力量。1943年秋,石柱分厂因国民党的破坏而被迫停产。

在大华炼油石柱分厂兴办成功的基础上,县委决定兴办“七七”纺纱社,以支援抗战和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在县委的安排下,县委妇女委员樊汝琴动员陈善淑、冯汝碧、黄碧贞等人筹集资金,买回1台脚踏纺纱机,在县城天主堂开办了“七七”纺纱社。接着,在陈善淑等人的广泛发动下,县城30多名妇女参加了纺纱社,一边劳动,一边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为使纺纱社能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好各项工作,县委决定,由樊汝琴担任社长,陈善淑担任副社长,张常文任经理,冯汝碧任副经理,黄碧贞、余凤华任技术员。为发动更多的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经县委批准,1940年4月,妇女党支部在“七七”纺织社建立,由金明惠任支部书记。随后,妇女党支部发展了余凤华、冯汝碧、张常文入党,党员人数达到5人。“七七”纺纱社的活动,不仅大大推动了石柱的妇女运动,而且培养了一批女党员和积极分子,为党在石柱的革命增添了力量。

大华炼油石柱分厂和“七七”纺纱社相继开办成功后,县委决定拓宽经营渠道,扩大经营成果。廖方村在西界沱检查党的工作时,发现西界沱是下川东的一个重要“门户”,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于是指示中共西界沱街支部开办棉庄。 

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谭逢盛、白仲山等受党组织派遣,相继从外地返回石柱,以开南宾书店和教书为掩护,开展抗日宣传和党的发展工作。他们从宣传抗日入手,达到发展革命组织的目的。

1

1937年11月,石柱县成立各界抗日动员会,谭逢盛、金玉凡等5人被选为委员,分工负责社会联络工作。他们去机关、法团、学校等处,发动、组织抗日宣传队,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和开展党的工作。谭逢盛、金玉凡等人与抗日动员会秘书赖世平研究,建议组织一个“抗日宣讲团”,到各区、乡(镇)巡回宣讲,立即得到县长邓虎章的同意。宣讲团由赖世平任团长,县女校校长陈彦任副团长,并从政府机关和城内几所学校抽调20几名积极分子,深入区、乡(镇)宣传抗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全县各区、乡(镇)也组织宣传队,在场镇和各村进行宣传。抗日动员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一是召开群众大会,针对实际,宣传抗日的重大意义。在县城多次举行群众大会愤怒声讨日军的侵略暴行,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情绪。1938年12月,卖国贼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消息传至石柱后,石柱县抗敌后援会在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汪万人大会,并在“双十节”这天,进行全城反汪大游行。二是根据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标语、口号和布告,加强抗日宣传。三是通过南宾书店散发抗日宣传资料和进步书刊。谭逢盛利用石柱南宾书店经营书刊之便,先后经售《新华日报》《解放》《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进步刊物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初步哲学逻辑》《毛泽东抗战言论》等马列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政府三大动员方针》等与抗日的有关文献,还有国民党的报刊,如《中央日报》《川报》《济川公报》《万州日报》等。书店经营的进步书刊让广大读者耳目一新,受到较大的启发。

南宾书店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重视。当时虽然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时期,但南宾书店传播马列主义的活动仍为国民党石柱当局所不容,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和恐吓。国民党石柱“清共会”副主任徐汝玉在县城内散布“南宾书店是异党地下书店”言论,威胁前往书店阅读和购买书刊的群众。谭逢盛充分利用石柱县长邓虎章力主抗日的主张,经常与其讨论抗日宣传事宜,取得了邓的支持,又在县政府秘书赖世平之妻孔淑宛等人的帮助下,坚持着南宾书店及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徐汝玉被邓虎章调到民教馆作馆员。赖世平亦为南宾书店题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条幅,悬挂于书店店堂,掩护了党组织的活动。

1938年8月,中共重庆地方工委从宜宾印刷厂调派共产党员罗金全(罗远仁)到石柱,指导南宾书店印刷技术。是年冬,书店印刷厂在承印石柱《县政月刊》时,在月刊上加了一句“石柱群众怒吼起来吧!”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熊楚材、县长刘永镛看到后,认为是“共产党煽动群众”的标语,立即将谭逢盛逮捕入狱。共产党员白仲山利用石柱袍哥大爷马茂林的关系,迫使熊、刘二人将谭逢盛释放。此后,书店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并两次遭查封。但南宾书店在县委的领导下,团结社会进步力量开展斗争,得以继续开办。

皖南事变发生后,县委在四川省委和五县工委的领导下,将一批已经暴露的骨干党员撤离石柱。之后,新任县长苏知沆查封了南宾书店,书店的活动结束。

2

为扩大抗日宣传范围,谭逢盛、金玉凡、赖世平3人组织农职中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农村开办农民识字夜校。先后有农职中学生刘贤波、谭若禹、李青鸾、周朝丰、陈文楷、田紫轩、谭俸邑、谭俸涛、张玉斌等,分别在坡口、马武坝、黄鹤坝、凤凰、临溪等地,开办农民识字夜校,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提高群众认识。

在1938年七七事变周年纪念之际,谭逢盛、金玉凡等抗日动员会委员,建议县政府将抗日宣讲团更名为“七七”剧社,后获批准。“七七”剧社成立,由新任县长刘永镛、国民党石柱县党部书记长熊楚材任名誉社长,赖世平任社长,赵玉峰、陈彦任副社长(后赵玉峰离去,由杨亦平继任副社长),陈彦兼任剧务部主任,王家洋任导演(后由王野晴、朱泽莹等人继任),黎永万负责剧务工作,陈珍银负责灯光、道具等工作。

“七七”剧社成立后,先后从农职中、南宾小学、女子小学抽调70余名师生充实力量,并编演了《前夜》《中国妇人》《战斗》《放下你的鞭子》《国旗飘扬》《卢沟桥》等歌剧、话剧,演唱了《打倒汉奸卖国贼》《打东洋》《救亡军歌》《在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战、爱国歌曲,创作表演了快板《日本鬼子强占了我的家》等,演讲了文天祥、史可发、邓世昌、岳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七七”剧社除在县城火神庙公演外,还由陈彦带队到悦来、下路、江池、大河等地为群众演出。

1938年10月24日,以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为骨干的石柱县抗敌后援会成立,谭逢盛为秘书室主任,陈彦为宣传组长,樊晋弦为调查组长,赵玉峰、赖世平、向伟琴等为执委。

在抗敌后援会的配合下,“七七”剧社的抗日宣传活动达到高潮。1939年6月,冯腾蛟就任石柱县长,并担任抗敌后援会主任。在抗敌后援会的要求下,农职中、南宾小学、女子小学组织了“晨操队”和“歌咏队”,南宾镇各保分别组织了“晨操队”,配合“七七”剧社的抗日宣传活动。皖南事变发生后,“七七”剧社停止活动。

3

县委为广泛传播党的主张和抗日政策,通报国共两党的抗战情况,决定出版发行《血汗周刊》。

1939年初,农职中党支部接受县委分配筹办《血汗周刊》的任务,以农职中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要求学校批准出版。农职中校长、大地主黎沚卿以经费不足为由推脱不允。党支部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自治会,发动学生与黎论理,强烈要求出版《血汗周刊》,宣传抗日政策。后经县长刘永镛批准,《血汗周刊》诞生。《血汗周刊》由农职中学生自治会主席、党支部书记黎永万任编辑,党支部宣传委员刘贤波任宣传股长,支部组织委员谭若禹负责组稿,中共党员谭宁衡负责印刷业务及发行工作。同年3月,《血汗周刊》推出创刊号。

《血汗周刊》由县委主办,农职中学生自治会承办,以传播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政策为指导思想,以积极宣传抗日、唤醒群众、推动全民族抗战为主要任务,同时介绍部分农业、农技知识。《血汗周刊》也是党组织用于对敌斗争的极好工具。1938年12月,国民党石柱县党部书记长熊楚材,为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辩解,发表汪不是汉奸等反动言论。县委随即指示农职中党支部发动学生党员,针对熊的反动论调,撰写了题为《肃清汉奸言论,打倒汪精卫》的评论,批驳熊的反共投降言论,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迫使熊楚材收敛其言行。

1939年10月,国民党认定《血汗周刊》为“异党喉舌”,勒令其停刊,《血汗周刊》遂改为《壁报》,由共产党员秦仕游任编辑。1940年夏,《壁报》停刊。

4

石柱县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抗日救亡活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斗争:以石柱县地下党组织和爱国进步人士为主体的主张抗日派,坚定积极地、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到底;以少数国民党政府官员、绅士为首的主和派,对抗日持消极态度,甚而还有捣乱、破坏的行为。但是,地下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从抗日大局出发,本着“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同时按照“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团结为主,斗争为辅”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做到“求大同存小异”。1937年11月,新县长邓虎章到任后,抗日态度鲜明,如对南宾书店大力支持,对该店抗日宣传活动给予肯定,颇得人们的信任。当他得知“清共会”副主任徐汝玉散布“南宾书店是异党活动的掩护所”的舆论后,将徐调到民教馆。又如在举行七七事变报告大会中,呼喊抗日口号时,有两个地方绅士不举手,邓当场将其拉上台去训斥亮相。又一次,城内一姓周的商人经营日货,邓派人教育他停止销售日货。周为赚钱继续卖日货,邓支持学生和群众将店中日货当场销毁,从而抵制了日货在石柱的销售。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