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为勇担当 齐心协力奔小康
——记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石家乡石龙村党支部

石龙山庄(石家乡供图)

石家乡石龙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2016年,便从贫穷困境中率先突围,实现了整村脱贫。石龙村通过扶贫模式创新、队伍担当作为、集体经济增收等举措,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建成美丽乡村。2021年,石龙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披荆斩棘勇担当

精准施策战脱贫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石龙村曾经是闻名遐迩、商贾繁荣的巴盐古道交通要塞、街市驿站。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石龙村渐渐落伍,成为交通闭塞、经济滞后的贫困村。石龙村虽然紧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可连接外界的通道,却仅有一条坡高路陡、弯急崎岖的机耕道。眼瞅着近得听到车水马龙声的黄水大市场日益繁盛,而自己的瓜果蔬菜却因交通不便只能喂猪,石龙村全体干群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悬崖荆棘中趟出一条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石龙村村民对改善自己生产生活面貌最朴素的认识,也是石龙村党支部最坚定的行动。

没有钱,村党支部书记田宁发就自己到县交通局说明情况、申请项目。他曾经无数次失望而归,却因心不甘而坚持,最终凭借一腔热血和为民造福的执着争取到了公路建设项目。征地难,村干部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做工作。他们分组分任务,挨家挨户与老百姓谈发展、讲利弊,劝说老百姓无偿支持修路。2017年6月30日,石龙村长坪组终于率先建成一条宽阔的村组柏油公路。

交通兴,百业兴。石龙村积极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产业、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培育了石龙山庄、馨月山庄等龙头企业,明容辣椒专业合作社、“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同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脆红李800亩、核桃735.5亩、有机水稻416亩、辣椒233.4亩、中药材150亩、黄连138.9亩,并通过一条条农村道路,将农产品运送到天南海北,真正实现“路通是福,路通即富”。

首创扶贫新模式

上下齐赞全国推

自2013年以来,石龙村在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思路,确定以“‘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由龙头企业石龙山庄通过“引导基金驱动、劳务用工促动、农产品收购带动”三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接待户提供采购、宣传、营销、培训等服务。

“从2014年‘石龙村旅游扶贫模式’正式启动以来,我们村已累计收购价值180万余元的贫困户农特产品,每年实现户均增收8000余元;提供贫困人口务工岗位1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17.5万元;累计向贫困户分红58.32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分红全覆盖。”田宁发说。

2015年,“石龙村旅游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调研组肯定;2016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该模式命名为“石龙村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并在全市推广。这样的工作方法称得上是首创,但石龙村党支部并不满足于此,又因地制宜、先行试点,探索完善了“1+4”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集体经济稳推进

公益事业上台阶

近年来,石龙村积极拓展思路,“强”产业、“挖”资源、“盘”资产、“抓”合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赢增收持久战。稳定增收主渠道,开辟增收新业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自2016年以来,石龙村集体经济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田宁发介绍,石龙村与石龙山庄、明月山庄、明容辣椒专业合作社等本土企业合作,将扶贫专项资金通过村集体入股的方式注入企业。到年底,企业按本金10%的份额向村集体固定分红。

以前,村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房,喝的是井水,上的是旱厕,整天在地里干活。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庄发展,现在,该村已组组通公路、家家住楼房、户户接自来水,用的是卫生厕所。老百姓老房子可以出租,土地拿去流转,挣钱的门路更多了。

今天的石龙村,每户有一个增收门路,每个市场主体带动一批群众,真正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劳动有收入。石龙村村民徐世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在家里发展辣椒、甜玉米、西瓜等产业,加上公益性岗位工资,每年能收入4万多元。除此之外,他每年还能通过“1+4”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从石龙山庄获得效益分红。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收益,还惠及了每一位村民,村子美了,村民富了,让大家实实在在的有“颜”又有“钱”。田宁发表示,石龙村将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积极探索村强民富的新路径,构建村集体和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村集体的资金更雄厚、石龙村的明天更美好。(记者 马瑗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