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的人民日报情

冯全胜工整地誊抄《人民日报》内容 


4月的西沱镇,宽阔的长江水面绿如蓝、净如镜,整齐的道旁树上,嫩嫩的新叶十分养眼。古镇居民冯全胜吃罢早饭,来到经营的小店,清洁完柜台后,就坐下来开始上“自习”——阅读《人民日报》。他这一习惯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而且还将其传给了一双儿女。这一家三代,都与《人民日报》结下了“不了情”。

“党报迷”

老父亲订阅《人民日报》

冯全胜的父亲冯秀林,1937年出生在石柱原中兴乡工农村榜上院子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3岁就跟随其祖父学习了《三字经》《当家书》等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但因为家庭困难,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1959年3月冯秀林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8月光荣退役。

冯秀林的三女儿冯丽英回忆说:“父亲是个‘党报迷’。当年,因为经济不宽裕,他只能订阅价格相对较低的《四川科技报》和《文摘周报》。每逢赶场天,父亲就想办法到镇上找单位借阅价格相对较高的《人民日报》。父亲只要不上坡干活就看报,有一次看报入迷,锅里的饭糊了都不知道,被母亲狠狠地责骂了一顿。”

冯秀林常说:“自己的知识多是来源于报刊”。他把从报纸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农业生产,比如科学种田、科学养猪……还自己搞“科学实验”,比如栽红苕秧,他把红苕藤的顶端、中端和底端各栽一块地,同等条件下看哪块地产量高;他种的冬瓜、南瓜每隔3天就要打枝,剪掉每个瓜蛋旁边长出的叉藤,大大提高了瓜蛋的成活率。凭借报刊“赋予”的知识,他将家里的几分菜园地打理得四季瓜果飘香,家里的经济收入在村里“跃居”一二位。1989年,冯秀林因在生猪生产销售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冯秀林和妻子育有五子,加上父母,一家近十口人吃饭。当时的普通农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学都困难,而冯秀林凭借自己在党报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勤劳苦干,让孩子们全部上了学。老大小学毕业,老二初中毕业,老三、老四、老五都高中毕业,这让邻居们刮目相看,交口称赞。

不仅自己汲取党报的能量,冯秀林还成为《人民日报》的忠实传播者。国际国内新闻、农村土地政策、三峡工程进展、移民政策……冯秀林把自己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消息转换成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摆”给大家听;用《人民日报》传播的法律知识无偿地帮左邻右舍“评理”“打官司”;培养子子孙孙读书看报做“文化人”,教育他们为人正直、常做善事。

2005年,冯秀林积极响应三峡库区移民号召,带着家人离开故土,搬迁到西沱镇云梯社区月台北路自谋职业。随着经济条件变好,冯秀林开始自己订阅《人民日报》。这让他异常珍惜,天天学习,每次看完还要把报纸叠放得整整齐齐珍藏起来。一直到2014年去世前几天,深受恶性淋巴肿瘤折磨的冯秀林,还在坚持看《人民日报》。

冯全胜至今还记得父亲曾说的:“三天不看报,国家大事不知道。只有天天看《人民日报》,跟着党走,人生才不走弯路。不仅国家党政干部要看报,我们小老百姓也要养成看报的好习惯。”

承遗愿

冯全胜续订《人民日报》

父亲去世后,冯全胜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少了精神支柱。2020年11月,冯全胜决心继承父亲遗志,继续订阅《人民日报》。

2021年1月3日上午,冯全胜收到自己订阅的第一份《人民日报》,他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无比激动,爱不释手地翻看。

今年51岁的冯全胜其实也是个爱学习的人,与“报纸迷”父亲不同,他喜欢看中央新闻,喜欢朗读增广贤文、古今贤文、格言等,还喜欢写点小文章。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观看电视新闻的他,深受鼓舞,从此开始原文抄写各种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一中至七中全会公报、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一中至五中全会公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项项党的方针政策,一次次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冯全胜都一笔一划抄写在自己的记录本上。一开始是在手机上摘抄,订阅了《人民日报》后,这些内容都从报纸上誊抄。如今,冯全胜的本子记得满满当当,内心也充盈了起来。

订报的这3个月,冯全胜一天比一天深刻地体会到老父亲对《人民日报》的热爱。他说:“父亲在农村时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却有比常人丰富的知识,就是喜欢看报的结果。现在,报纸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现在看报的时间替代了原来玩手机的时间,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一定会将父亲的“看报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受影响

儿女增订《人民日报》

去年春节,冯全胜在外工作的一双儿女回家过年,聊到冯秀林当年订《人民日报》的事情,大家都很感慨。冯全胜对儿女说:“你们爷爷活到老学到老,晚年还坚持看报读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世代传承。我以前不看报,订了《人民日报》后才知道,它内容特别丰富,读后使人眼界开阔、内心丰盈,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

冯全胜说,《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人民的知音,权威性不可替代。现在虽然电子信息发达,但是对于上年纪的人来说,看过时间长了容易忘,资料保存也不如纸质件方便。他希望儿女也能每年为自己订阅一份《人民日报》,将老父亲的“看报精神”传承下去。

3月11日,冯全胜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冯伟长委托父亲帮他订了一份《人民日报》;3月12日,在忠县工作的女儿冯有蓝自己在网上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就这样,看《人民日报》这幅好“风景”又在这个家庭重现。

西沱镇邮局职工李国庆说,他在西沱送了近20年报纸,就与冯秀林一家人结识了近20年。现在冯全胜及其子女续订《人民日报》,这让他感慨,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得到了世代传承,也让他感动,在国家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今天,依然有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冯伟长、冯有蓝都表示,读报的日子让他们感觉时光更加美好,他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带动大家听党话跟党走、共筑民族复兴梦。(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