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临溪镇烤烟种植基地一角

通讯员 陈剑萍 文/图

春来忙早,夏去秋收,蓬勃发展的生态、人才、产业、文化、组织“五个振兴”,正在让临溪镇的乡村变得更加立体、饱满、美丽。近日,笔者利用一天时间,走访了该镇部分村(社区),实地了解了该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情况。

组织建设铸就堡垒连片“红”

上午10点,坐落在临溪镇前光村的党性教育基地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党员“打卡”,来自临溪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作为全县首个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镇级党性教育基地,占地面积达1260平方米,涵盖革命文化、伟大历程、政治品格、领袖情怀、重要指示、光影教育和宣誓广场等七大功能区,吸引了县内外众多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临溪镇党性教育基地负责人说,“自基地建成后,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党员、群众的自豪感、凝聚力被激发了出来,老一辈革命精神被传承下来,村民重新认识了村庄,崇尚红色文化、尊重民族英雄在村内蔚然成风,农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崔雪艳是临溪镇红阳村的优秀本土人才,得益于该镇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支持,加入到农村建设队伍中的她现在已成为该镇电商平台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该镇的电商产业发展得愈发红火。“自从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电商产业。”崔雪艳高兴地向笔者介绍到,“从产品的采购到包装,再到平台销售,都是我们团队一手完成,现在土家农产品越来越畅销,像土鸡蛋、土家腊肉等农特产品在平台上很受欢迎,我有时候要跑好几个乡镇收购农特产品才能保障货源。”

产业引导激发生态发展“绿”

刚吃完晚饭,新街村山奈种植大户谭祥双便迫不及待跑到自家的山奈种植基地“巡逻”,看着绿油油的一片,他笑着说:“加入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后,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我选择了发展山奈产业。如今,这个小小的山奈不仅让自己富裕了,也给村集体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几年前,“空心村”是新街村的代名词。“我们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产业发展不起来,幸福指数普遍较低。”新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自合作社成立后,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我们村发展了1100多亩木瓜,400多亩山奈,还有100多亩中药材。如今,群众腰包鼓了,农户的积极性高了,产业也越办越好,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壮大了。”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退耕还林项目,深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把我们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办好,努力成为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实后盾。”新街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平坚定地说。

基层治理守住乡风文明“蓝”

晚上8点,高建社区的党员交流室灯火通明,来自社区的“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乡土人才代表等正在讨论高建社区的近期规划。

“高建社区作为涉农社区,在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也要把农村建设好,特别是近期我们在其他乡镇学习后发现,我们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建议下一步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讨论中,该社区一名驻村队员说。

“‘两委’班子+党员+群众+乡土人才”的多元治理体系,让这样的交流成为高建社区事务管理的日常。高建社区党支部书记崔坤平说到:“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充分听取党员、群众、乡土人才的意见建议,能够让整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让工作更接地气、更得人心。”

据介绍,多元互动、多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激发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建设的积极性,也凝聚了党组织和群众的共识,有效营造了文明、和谐、向上的乡风文明环境。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