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报秋 大雅之堂 —— “壹秋堂”发挥“巾帼示范岗”作用助力中益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纪实


游客在工坊参观工艺品 

“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员工展示他们的“作品”(资料图片)

綦涛(右)指导员工制作夏布工艺品 

工坊制作车间一角 

綦涛(右一)带员工到新加坡交流后合影 

綦涛(前排中)和部分艺术家、工坊班组长共同为产品代言

綦涛(前排右二)和部分游客、工坊员工在土家院落集体拜年


记者 谭华祥 文/图

2017年8月,中益乡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后,世代居住在龙河两岸的中益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心企业帮助下,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了攻坚行动,并于2020年一举脱贫,迈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在这场攻坚战中,“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极力发挥“巾帼示范岗”作用,助推中益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众多爱心企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揭开“壹秋堂”的粉红面纱

“壹秋堂”取“一叶报秋、大雅之堂”之意得名,由重庆市妇联副主席、非遗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女大学生手工编织“巾帼创业导师”綦涛创办。

綦涛创办的“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是针对贫困地区深度扶贫工作而设计的一种工坊模式。工坊充分发挥“巾帼示范岗”作用,通过人文力量将工坊所在地的农村妇女集中起来开展培训和作业,对当地特色人文、自然资源进行挖掘,打造具有强烈地域特色标志,并能够满足城乡现代生活品质需要的非遗产品、手工艺品、文创农产品、新奇特地标产品,以旅游纪念品、礼品和都市热销产品等多种形态,以实体门店、互联网、新媒体销售为手段,促进工坊所在地群众就业、经济发展、人文进步,从而实现“一个工坊带活一个村落、一个工坊造就一个产业、一个工坊形成一个IP、一个工坊成就一个乡村”的目标。

“壹秋堂”激情入住中益乡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益乡实地视察脱贫攻坚工作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全乡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在脱贫致富本小康路上努力奔跑。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总体思路,在市妇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落户中益乡坪坝村,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2019年4月25日,“巾帼示范岗”中益乡夏布非遗扶贫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在坪坝村开班,当地留守妇女、贫困户及残疾人等52名学员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布织造制品及衍生产品设计培训。

这项培训,帮助学员提升了手工技艺和创意设计素养,增强了贫困人员勤劳致富的信心和能力,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员就业增收,也为学员未来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在工坊班组长的组织指导下,按照工艺美术师设计的图样,对非遗产品、手工艺品、文创农产品、地标产品进行加工作业。工坊通过计件合作、产品回购等方式付给学员劳动报酬。

“壹秋堂”在土家山寨开花结果

“这里不是景点,人流量不大,物流不方便,所有的问题都很具体。好在村委会很给力,提供了1000平米的场地支持,让我们得以实现产学研一体的空间设想。”綦涛说,“壹秋堂”作为中益乡产业精准扶贫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巾帼示范岗”作用,带动中益乡不少妇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其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壹秋堂”非遗扶贫工坊在坪坝村落户以来,共促进了当地近100名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灵活就业、脱贫增收。

“现在不用种地、喂猪,只坐在家里穿针引钱,就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工坊员工、直接受益者谭明兰说,她最拿手的是制作布老虎,单个需耗时2小时,每天能做3个。

谭明兰是老党员马培清的儿媳,也是2019年4月15日参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华溪村时召开的院坝会的代表之一。说起她从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变身心灵手巧的手艺人的过程,用“无心插柳”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原来,一个平常的下午,綦涛和中益乡副乡长郎滔一行,来到华溪村调研。见谭明兰坐在门口纳鞋垫,綦涛就对她说:“既然你能做这个,就能做我们那个。”

谭明兰听得云里雾里,直到第二天 “壹秋堂”派了一位班组长上门一对一指导她做手工,她才恍然大悟。

接受了3天的手把手培训,谭明兰信心满满去参加考试,结果总分500分她只考了200分,离及格线都远。同届的十几名学员大多发挥得不错,谭明兰的成绩几乎垫底,这让她脸往哪儿搁?她不服气,暗自发奋,又去考,终于拿了满分。

更让谭明兰惊喜的是,没过多久,华溪村主题邮局就在她家隔壁正式开业了。“我现在每天在主题邮局上班,再做点手工艺品放到这里卖,村上和‘壹秋堂’工坊给我发工资,我一个月加起来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我还当了巾帼扶贫家庭作坊的负责人呐,呵呵!”

谭明兰说,以前的生活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省吃俭用,一块钱掰成三五块花。现在不一样了,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工资也理想,我以前不敢买的东西,现在敢买了。

和谭明兰一样,杨郁也不喜欢种地、喂猪。她老家在贵州,初中毕业就去广东一带打工,遇到现在的老公,就跟着他来到了中益乡。

“这儿居然连水泥路都没有,到处坑坑洼洼的,我老家至少还有水泥路呐。” 杨郁回忆道,那是2008年,她来到中益乡,发现这里穷得“一目了然”,但她也没有什么办法,为了爱情只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婚后,杨郁生儿育女、照顾老人、下地干活……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生活依然捉襟见肘。她渴望改变一家人的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壹秋堂”入驻中益乡,成了她生活的拐点。

杨郁加入“壹秋堂”巾帼扶贫车间,还当了班组长,告别了常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摇身一变成了手艺人,每日安安静静穿针引线,绣一朵花,打磨一件作品,内心感到无比满足。

“我现在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很满足了,想买什么就能自己买。我花3000块钱买了辆电瓶车,十几分钟就到上班的地方,特别方便,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靠“壹秋堂”走上脱贫致富路的张玉芳说,她最近还去考了《厨师证》,准备今年开个农家乐,过把创业瘾。

工坊自成立以来,受到山东、重庆两省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领导们不辞辛劳亲临现场指导,激励着当地群众奋发图强、共奔小康。

“壹秋堂”充分发挥“巾帼示范岗”作用,一路走来,硕果累累。2019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题为“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的新闻,报道了“壹秋堂”助力扶贫的事迹;2019年6月,工坊研发的夏布拼布包荣获首届“重庆好礼”特色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银奖;2019年10月,“壹秋堂”创始人綦涛荣获重庆市2019年度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壹秋堂”中益乡非遗扶贫工坊也被市妇联授予“重庆市巾帼扶贫车间”及“妇女微家”称号……

“壹秋堂”中益结缘情未了

“壹秋堂”非遗工坊的建立,不仅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致富,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转变了观念、拓宽了思路,激发了中益乡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内在活力,使传统非遗工艺在传承发展中实现“保护”与“致富”的双丰收。

针对中益乡非遗扶贫工坊发展情况,綦涛绘出了新的发展蓝图——完善电商运营体系,依托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大力实施品牌培育、产品提档升级、艺术家驻留计划、版权保护等,同时创建“匠心生活”新农村·乡村振兴手工艺工坊,为把中益乡打造成生活幸福、经济稳定、游客向往、环境优美、文风蔚然、民风淳厚的新农村添砖加瓦。

“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让中益乡“壹秋堂”实现稳定就业200人以上。”谈及未来,綦涛满怀信心地说,“壹秋堂”工坊将进一步发挥“巾帼示范岗”引领作用,让中益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有一款大众喜欢的产品,有一份总想带走的特产,有一段值得留恋的回忆,有一群值得赞赏的手艺人。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