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跑”出幸福生活

● 罗涌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实地视察脱贫攻坚工作,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与干部群众围坐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群众向总书记报告:“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要努力向前跑。”当年,中益乡宣布脱贫摘帽,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39户1838人有493户1638人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2.4%下降至1.72%,减贫效果十分明显。

时光回溯,中益乡和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一样,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强化“三个深刻认识”,聚焦“四个深度发力”,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石柱精神,开展精准识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政策,全体乡干部、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像木匠的钉子、石匠的楔子,一个村、一个户钉下去、锤下去,全面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打的都是硬仗、攻坚战。

过去的中益乡,是我县偏远落后的地方。这里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路难行,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里交通不便,全乡只有一条泥石公路通向大山外,有5个村民小组连泥石公路都没有;这里生产生活环境恶劣,除了零散的中蜂养殖、传统的黄连种植外,没有像样的企业和产业。被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中低保户和残疾人达60%,老年人占12%,因病致贫占比高达48.2%。

为了攻克这个深度贫困堡垒,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举全县之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在短短4年里,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的驻乡驻村干部,从全县各行各业选派的驻乡驻村工作队队员以及志愿者,身背行囊,告别妻儿父母,从大山外走来,在中益乡一待就是4年。

韦永胜,来自市教科院。2017年,他来到中益乡,担任坪坝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初来乍到,他发现自己踏上的这片土地实在太贫瘠——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差,这让他感到很“恼火”。然而,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他没有停留的时间。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的修建,一户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搬迁,一栋栋危旧房的改造,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忙里偷闲,他发挥自己当老师的优势,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办起了“下午四点半”辅导班,把放学后的留守孩子召集起来补习功课,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因为有孩子读上大学,贫困家庭就能改变知识贫乏状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很快,村里的人都把孩子送来了,孩子们叫他老师。韦永胜来到中益乡,再也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女儿,却成了山里孩子的“父亲”。2020年,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在他已经出版发行的《坪坝花开》扶贫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必须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有意义的事。”这是他一心扶贫的真实写照。

在坪坝村还有一位驻村工作队队员,是县委办公室派来的,叫谭笑。他联系了5家贫困户,马世华是最困难的一家,也是他倾注精力最多的一家。60多岁的马世华,老伴去世后,唯一的女儿出嫁,日子过得很贫寒。开展结对帮扶之后,谭笑想方设法让老人增收脱贫——帮助他联系中药材公司基地打工;衔接金科集团出资改造他的住房;为他落实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协助他种植前胡;过年过节时,又买肉买菜送到他家里。有一次,谭笑做完清洁卫生,邻居出来跟他说,谭书记硬是像马世华的儿子呢。有一位记者,曾被谭笑的故事感动,特别到马世华家里采访。马世华说:“就是扶贫,给我扶来个儿呀。感谢党,感谢扶贫政策。”要是谭笑有事离开坪坝,过不了两天,马世华就要打电话给他。原来,老人已经离不开他了,真把他当儿子了,害怕他走了不管自己了。其实,老人应该放心,他不只有这个儿子,还有定时巡诊的医生、时常到访的志愿者,他们都是他的儿女。

倾力投入脱贫攻坚战,乡村干部都有那股子拼劲。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的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干部们的辛苦,换来百姓们的幸福,值得!

过去,这里的人只要走出去,就不愿意回来,因为山里实在太穷。可是,最近几年,中益乡走回来的乡亲却有很多。贫困户刘益洪,举家外出,在深圳打工多年,回到老家开起了餐旅馆,如今经营3年多了,收入稳定。贫困户陈世芳,回到村里,开办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贫困户马园莉,回到老家,办起了农家乐。他们走回来,带回了大城市的“万花筒”,带回了技术,带来了人气。这些返乡的打工仔,正在成为中益乡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住在大山里的人,很多是走不出去的。贫穷落后,导致这些贫困人不仅缺钱、缺技术、缺知识文化,还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守住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中益乡的贫困户,主要靠种红薯、玉米、土豆这“三大坨”为食,靠传统产业黄连找点钱,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有了自己的企业,自从开展“三变”改革,他们发现,一辈子都没想到的好事落到他们头上。坐在扶贫车间,听着轰鸣的机器声,他们心花怒放,第一次感受到在村里上班的新鲜和快乐。

中益乡从荣昌区引进夏布产业后,招收的务工人员多数是贫困户。她们第一次被送到大城市培训,第一次带着自己的产品到国外展览。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这些纯朴善良的山妹子,心里乐开了花。

全乡干部群众、扶贫队员、志愿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起跑出大山,甩掉了贫困,换来了幸福生活,还要建设美丽新农村,迈向乡村振兴,奔向现代化。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