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来的幸福

吴登富(左)、李源英(右)在黄连地除草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2月22日,艳阳高照,在海拔1500米的洗新乡白果村,脱贫户吴登富、李源英夫妇在黄连地里忙着除草。

“6年来,我主要发展黄连和烤烟,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种’出来的……”谈及脱贫致富的经历,年过半百的吴登富侃侃而谈。

家庭贫困 原配偶离他而去

“吴老二,看你今天这个熊样,是不是又跟媳妇吵架了。”前些年村民们经常嘲笑的话,一直让吴登富记忆犹新。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吴登富由于没文化、没技术,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艰难度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贫穷的日子让吴登富在家里抬不起头,家属天天埋怨他,两人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受尽邻里嘲笑。时间久了,吴登富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不愿意主动谋求出路,一天浑浑噩噩过日子。

吴登富的原配偶过不了贫穷的日子,最终离他而去。孩子们埋怨父亲,认为他没有尽到一家之主的责任,让家庭支离破碎。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因无钱上高中,便选择外出务工。面对家庭困境,吴登富更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志智”双扶 助力摘掉“贫困帽”

2014年,全县上下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按照评审程序,吴登富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登富,你再这样下去不行哟。”为帮助吴登富提振脱贫信心,从根本上改变他家贫困的面貌,他的帮扶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吴义发天天上门做思想工作。经过吴义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引导,吴登富终于走出了阴影。

“我没文化、没技术,怎样发展产业,怎样摆脱贫困,自己当时毫无思路。”面对一筹莫展的吴登富,吴义发结合白果村实际,在2015年春节后动员他发展烤烟产业。

按照规定,烤烟要规模化种植,面积至少10亩以上。为解决种植烤烟的土地问题,吴义发建议吴登富流转亲戚、邻里以及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

当吴登富满怀信心向村民协商流转土地时,有的村民却让他吃了“闭门羹”,怕他种植烤烟失败,付不起租金,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他。

吴义发只好亲自“出马”。在他的担保下,吴登富终于与村民签下了8亩烤烟土地的租用合同,加上自家的2亩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0亩。

“土地协调好了,但我心里始终没有底气。因为没有技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我可再也输不起了呀!”吴登富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吴义发见状给他吃下了“定心丸”:“你只管出劳力,技术上的问题,我联系烤烟技术员来指导。”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吴登富每天起早贪黑翻土、提埂、盖膜、移栽,2015年春季,成功发展了10亩烤烟。

大田管理期间,吴登富按照技术员的要求,悉心照料每一棵烟苗,除草、施肥、打药,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当年烤烟采收后,除去土地租金、肥料款等成本,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品尝到了种烟带来的甜头,在吴义发的帮助下,2016年以来,吴登富将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每年销售烤烟总收入在6万元以上。

多产并举 “种”出幸福生活

2016年,脱贫摘帽后的吴登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在发展烤烟的同时,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雨露计划”培训。

2016年冬,吴登富参加了黄连种植技术培训,对发展黄连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这一年起,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年种植3亩黄连的目标。

吴登富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一个人的劳力有限,就请人务工;自己的山林面积不够,就到金竹乡租了150亩山林。经过5年的持续发展,在2020年底,他的黄连种植面积达到15亩。

“每亩黄连产量约3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年销售黄连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身有残疾的李源英脸上洋溢着笑容,边除草边告诉记者,她是金竹乡和农村人,前夫去世后,经亲朋好友介绍,她看中了勤劳肯干的吴登富,于2019年与其组建起了新家。

“现在的生活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除完黄连地里的杂草后,吴登富、李源英夫妇又来到烤烟地里,清理起烤烟梗和旧地膜来。

阳光下,头冒汗珠的吴登富告诉记者,脱贫致富后,家里喜事连连:他的大女儿在主城务工,每年可收入3万元以上,对他的态度大为转变;小儿子已上高中,学习成绩良好;妻子虽然腿脚不好,走路蹒跚,但一直坚持种植黄连和烤烟。如今,一家4口过上了幸福、温馨、和睦的生活。

“既然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就更要努力向前跑!”吴登富说,他现在的心愿是把黄连和烤烟发展好,吸纳更多的村民务工,带动更多的人增加收入,一起走上致富路。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