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孝婿带母打工传厚德家风

贺林利((左)与余伯福(右)推着母亲在小区散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2009年8月,沿溪镇坡口村金田组的贺林利,为了外出挣钱供两个孩子上学和方便照顾85岁高龄的老母亲,果断带着母亲前往贵州省兴义市跟随丈夫余伯福打工。如今,夫妻俩带母打工在他乡已度过了11年。

牛年春节前夕,贺林利、余伯福夫妇带着96岁的老母亲,从兴义市千里迢迢返回石柱过年。一个阳光和暖的上午,在县城南滨尚城小区里(几年前,贺林利夫妇在此购买了新居),他们用轮椅推着母亲一边散步,一边向记者讲述他们带母打工的故事。

留守在家

撑起家庭“半边天”

出生于1969年的贺林利是忠县磨子乡万福村人,家中姐妹共5个,她排行老五。4个姐姐成家后,她独自承担起照顾父母亲的重任。

1993年冬,贺林利与坡口村金田组年幼丧父的余伯福成家。让贺林利感到幸运的是,上天赐给她一个疼她、爱她、理解她的好丈夫。由于娘家与婆家距离很近,婚后夫妻俩在劳作之余,还能照顾娘家的父母。

随着两个女儿先后出生,娘家的父母亲年龄渐大,家庭负担也逐渐加重,余伯福便跟随同村村民外出到贵州打工,从事房屋装修工作。

俗话说:“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贺林利一边耕田种地,一边抚养女儿和照顾父母。日出日落中,她撑起的何止是“半边天”。

弯弯的田间小路,村民们经常看到贺林利匆忙奔波的身影;田间地头,村民们经常看到她或头顶烈日或冒着寒风在地里忙碌的踪迹。男人耕田种地能干的活,她照样能干会干,同时还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

“那时我每年要种4亩水稻、5亩玉米、2亩辣椒,养两头肥猪……”衣着朴实、不善言辞,如今已年过半百的贺林利回忆起留守在家劳作的日子眼含热泪。

难舍亲情

带母打工显孝爱

孝,不只体现在尊重老人上,更体现在对老人的关爱上。在贺林利的精心照顾下,父母的晚年过得很幸福,父亲去世时也走得十分安详。

转眼到了2009年秋天,贺林利的大女儿已上高中,小女儿已上小学,丈夫在贵州省兴义市承接的装修工程急需她去帮忙。放心不下母亲一人在家的贺林利决定带上85岁高龄的母亲到兴义市打工。 

“母亲养我小,我要养母老,这是当女儿应尽的责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贺林利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孝乃百行源”这一传统美德的真正内涵。

为方便母亲出行,贺林利将兴义市租住的房屋选择在底楼,夫妻俩每天早上天未亮就起床,为母亲烧开水、做早餐,让老人吃好后,才骑着摩托车上班干活。

午餐时间到了,他们又风雨无阻按时回家为母亲烧饭炒菜,从不因特殊天气、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影响母亲的吃喝。晚上侍候母亲吃好晚饭后,他们又烧热水为母亲擦身洗脚,再陪老人看看电视剧。在他们夫妻心里,母亲的衣食起居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兴义市的万峰湖群山环绕、风光旖旎,是著名的旅游景区。闲暇之时,余伯福和贺林利便带着母亲到那里乘坐游船观赏风景,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湖光山色带来的惬意。

带母打工以来,他们用一片孝心,让母亲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和美的家庭氛围中。

照顾瘫母

厚德尚善传家风

“要不是他们尽心照顾着我,也许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谈到女儿女婿,坐在轮椅上精神矍铄的刘昌珍老人(贺林利的母亲)十分欣慰和感动。

2013年10月,时年89岁的刘昌珍老人在贵州暂住地的家里行走时,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尾椎骨骨折,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回家拿工程材料的余伯福看到老人摔倒在地,小心翼翼抱着老人走出家门,拦了一辆出租车将其送到医院。老人由于年岁已高,虽经过长时间住院治疗,遗憾的是依然无法站立起来,从此一直与轮椅为伴。

母亲瘫痪后,对余伯福和贺林利夫妻来说,时间都是用分秒来计算的。装修工程受时间限制,必须按时完工;瘫痪的母亲每时每刻都让他们牵挂,更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

每天为母亲梳头、洗脸、擦身,一日三餐送饭到手,夜里起来多次帮老人翻身、更换尿不湿,出行不便时背着老人……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要精心精细、耗时耗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贺林利夫妻坚持了整整7年,从没有过一丝抱怨和畏难情绪。

爱有多深,肩膀就有多宽。在南滨尚城小区里,悬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随风摇曳,烘托出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贺林利夫妻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在小区里来来回回看个不停。看到小区里跳跃飞奔的小孩、五彩缤纷的灯饰,刘昌珍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我的父母是善良勤劳的人,他们从小教育我要常怀感恩之心,做到家和万事兴。现在我们把母亲照顾好,母亲高兴了,我们再苦再累也值了。”贺林利说。

如今,余伯福和贺林利的大女儿已成家立业,小女儿已上大学,在他们夫妻的心里,陪伴在母亲身边便是最大的幸福。在新的一年,为了生活的需要,他们依然会带着母亲到兴义市打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故事,就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心曲。贺林利夫妻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家与爱的真谛,传承着厚德尚善的家风,铸就了一座向善向美的道德丰碑。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