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的正确涂抹方式 你真的知道吗?

凡在体表或某些黏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药物,被统称为外用药。这些外用药家家必备,但实际上会用的人并不多。

外用药的使用方式是什么?使用多少剂量?有没有先后顺序?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这些问题,由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疑惑1

外用药应该如何使用?

我们常见的外用药剂型非常多,有洗剂、软膏剂、酊剂、擦剂、醑剂、粉剂、油剂、糊剂、硬膏剂等。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洗剂和软膏剂的使用方法。

使用洗剂前,要先用温水清洗没有破损的皮肤患处;如果皮肤有破损、有渗出液的,应使用适宜的消毒液进行皮肤清理;然后用棉签蘸取适量药品,由患处中心向外周局部涂抹。

如遇上急性期伴有渗出的皮疹,则需要用洗剂湿敷。首先将药物溶液倒纱布上,厚度以6~10层纱布为宜。药液要完全浸湿纱布,以刚好不滴水为宜。然后敷到皮损处,每次半小时,每天可多次。湿敷期间一定要保持纱布湿润。如果纱布干了,请及时更换新的药液润湿纱布,或者取下纱布再次使用药液润湿后进行湿敷。

使用软膏剂前要注意清洁双手,然后取适量药膏从患处中心向四周均匀涂抹,并轻轻按摩1~2分钟以利于药物吸收。小面积用指腹按摩,大面积用手掌按摩。


疑惑2

应该使用多少剂量?

指尖单位药物挤出后从食指指尖覆盖到第一关节的软膏或乳膏的量。一个指尖单位可以涂满一个成年人的两个手掌,因此我们对比患处的大小,就知道我们大概需要多少剂量了。使用时,我们只需要像挤牙膏一样把药膏挤到手指或者棉签上即可,粗细由制药厂在药膏管子出口口径决定,不用太过纠结。


疑惑3

外用药使用有无先后顺序?

当医生开具的外用药有多种时,我们都应该谨记一个原则,先药水后药膏,先低浓度再高浓度。因为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和速度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应该先使用容易吸收的后使用难吸收的。相比较而言,药水比药膏更易吸收,低浓度药物比高浓度药物更易吸收。


疑惑4

使用外用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首先,同一部位涂抹多种外用药时,为避免药物的相互影响,两种药物的涂抹时间应该间隔15~30分钟。

其次,外用药不是涂抹越多越好,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很薄,吸收快速,过量使用外用药可增加透皮吸收量并可能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所以适量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敏感的人群可以先局部试用外用药,即取少量外用药涂在耳后或者手腕内侧小面积涂抹,每天1~2次,观察2~3天,若无不良反应再扩大至其他患处。如用药后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如灼烧、红肿、刺痒或疼痛等,应立即停止使用,用清水清洗皮肤剩余药,并及时就医或去电咨询,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久放的外用药都应该查看药品有效期,过期药品不宜使用。同时在使用前还要观察外用药是否变质,如有无酸败、分层、风干等现象,若变质即使在有效期内也不宜使用。不同药品有着各自特殊的注意事项,因此建议在使用外用药前,均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1岁以下儿童禁用;高锰酸钾片不可直接使用,应按比例稀释后使用;康复新液有口服外用两种用法等。 

(来源:重庆科技报)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