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七个一”品味世界

编者按:

在众多“非比寻常”点缀的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迎来了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见证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嬗变,收获了战胜艰难困苦后的幸福和喜悦。

难忘2020——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那些我们克难、坚守、奋斗、昂扬的日子,必定是新一年希望与勇气的序曲。在这如歌的岁月中,总有些让你震撼、感动、温暖、幸福的瞬间。为此,本报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我的2020”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品了一个人

2020年已悄然过去,我向读者们报告一下过去一年里的阅读情况,也算是对自己一个交代。

2020年,我的课外阅读是从阅读从维熙的作品开始的。从维熙是我的精神导师,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有了深入阅读从维熙作品的契机。

在疫情发生的最初1个多月里,除了值守卡点、到社区做志愿者外,我读了从维熙的13本书,有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鬼西行》《裸雪》,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走向混沌》,中短篇小说集《燃烧的记忆》《鼻子备忘录》《浪迹天涯》《从维熙精选集》《雪落黄河静无声》,散文集《历史,从未这样》《文学织梦》《人文拾荒》。他的9本小说,我都读了两遍以上,并作了80多页记录。之后,我还以“致敬从维熙”为题,写了20篇读书笔记,共有4.5万多字。

品一个人,是我的读书心得。在读一个人著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的用语特点(惯用语言、表达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一本书里没有来得及阐明的内容会在另一本书里说清楚),还能发现影响作者的渊源(如在多本书里多次提及某个作家或某本书)。

这一年,我还有幸读了刘震云的《手机》《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和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等小说。我向多个朋友推荐过《陆犯焉识》这本书,这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

读刘震云和严歌苓的作品,还与电影有关。我在一段时间对小说与电影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便有了电影《归来》和小说《陆犯焉识》的对比,电影《一九四二》和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对比。张艺谋最近执导的《一秒钟》,在我看来,就有《陆犯焉识》的痕迹。

讲了一个人

在读了从维熙的作品之后,我很想与读者朋友现场分享读书心得。然而在重庆书城讲了一场,听者寥寥,甚是无趣。大概是因为从维熙的读者已经老去,我可能是他最年轻的读者了。

2020年,在重庆书城以“余秋雨的文化世界”为题,我讲了4场关于读余秋雨作品的读书心得——《文化人余秋雨》《出走的余秋雨》《商人余秋雨》《余秋雨文化观点简述》。

在我的体验中,现场分享促进了我对某个作家、某本书的深入了解,理顺了我对某作家、某书的认识。

对吴晓波作品的读书心得,我讲了两次,我还买了好几本他的书,留待以后读。

2020年我共现场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11次读书心得,以至于好多朋友见面后都点赞。

遇见了一个大咖

光棍节那天,我遇见大咖李元胜。当天下午与李元胜聊天,虽然我没有问什么问题,但在这么近的距离、这么放松的状态下,与名诗人见面,我还是第一次。晚上,现场听了李元胜《狂野的诗意》的分享,他技术性阅读的观念,很对我的胃口。

这是我第3次现场拜见大咖了。前面还有两次:一次是5年前(2015年5月),我带着儿子到重庆图书馆去见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一次是两年前(2018年12月),我到沙坪坝书城听曹文轩的读书分享。

我们这些居住在小县城里的人,遇见大咖犹如教徒朝觐,这使我想起《文化失忆》(作者:克莱夫·詹姆斯)里关于犹太人推动世界发展的事。犹太人在20世纪初受到4次迫害(波兰、苏联、德国、奥地利)四散逃离,“这些地区性的灾难积累起来反倒对全世界有益”,他们就像“种子荚”一样,推动世界加速发展。这是一个并不太恰当的联想,但意思是明显的。大咖在名人云集的大城市里犹如淹没在银河里的小星星,然而在小地方,他们就是绚丽灿烂、光芒四射的巨星。

做了一次梳理

在好几个朋友的鼓励下,2020年5月至6月,我对从2017年9月开始在石柱生活网连载的“衣堍读书系列”读书笔记进行了筛选、分类、修正,从近27万字中整理出23万多字。

虽然没有出书,但做这样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回头看看自己写的读书笔记,仿佛重新读了一遍书,也巩固了对书的认识。

读了一批电子书

2020年,我阅读电子书的比例有点儿大,在kindle上至少读了30多本书。

在我的体验中,电子书有4个好处。电子书快捷,付钱后几分钟就可以阅读了,尤其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时,这种快捷更是了然。电子书方便,坐动车、地铁或等人、排队时,都可以拿出来读,比纸质书更便于携带。电子书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寻找想要的书籍。读书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本书对另一本书评价很高,往往就想把另一本找来读,但是常常由于无法马上找到这另一本书而没了这种冲动,然而电子书就可以马上查找需要的书籍,让你一睹为快。电子书便宜,一年交几十元的会员费,就可以借很多书(我是用的kindle,一次性最多可以借10本)。

看了一些科学思维的书

值得记述的是,2020年我还看了一些科学思维的书。我的主要阅读兴趣本是在文学类——小说、戏剧、电影,也看一些文化方面的书。在一位好朋友的建议下,我看了一些理工科作者写的书,如万维钢的《万万没有想到》,吴军的《态度》《见识》《格局》等。这些书并不是科普读物,但是具有科学思维。赛先生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包括我这个看了很多书,且自诩为文化人的知识分子在内。

成为一名荐书专家

2020年3月,我受邀成为市委宣传部“百本好书送你读”(也叫“书香重庆”)的荐书专家团成员。这个团队里的成员多数是作家、诗人、学者、教授、出版人、自由职业人,我可能是唯一的一名公务员。我在《重庆日报》上撰写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推荐语,也在“七一网”上开设了一个“余启红专栏”,发表了十来篇读书笔记。这一年,我的家庭也获得了“重庆市最美书香家庭”的称号。

曹文轩曾在“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的总序中说:“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人们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将一些人——一些读书种子——养起来,让他们专门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事业和职业,然后由‘苦读’的他们转身告诉普通的阅读大众,何为值得将宝贵的生命投入于此的上等图书,何为不值得将生命浪费于此的末流图书或是品质恶劣的图书。”

不知道我是不是曹文轩所说的“读书种子”,但是我正做着这样“转身”的事,不过也不是“苦读”,而是“乐读”。


作者:余启红


[打印]

[责任编辑: 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