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绘新卷
—— 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星乡五斗村

88岁的杨增如家中用上自来水

务工村民在山楂基地里除草

初冬时节,绵延起伏的七曜山层林尽染,群山环抱的院落干净整洁,村民们在产业基地忙碌着。与丰都县武平镇接壤的三星乡五斗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730户2170人,是全县85个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和扶贫干部迎难而上,精准施策,推动各项扶贫政策到户到人,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到2019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13058元,94个建卡贫困户381人全部脱贫。今年11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基础设施建设

“建”出农村新面貌

蜿蜒的水泥路如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腰间,一条条人行便道直通农户家门口……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五斗村党支部书记田云感慨万千。

“过去村里的道路多为泥土路,每逢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回想起过去,田云直摇头。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山高坡陡、沟谷纵横的山村,走过了怎样的蝶变之路?

“想改变落后现状,首先从修路开始,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起。”田云说。

2015年以来,在县市场监管局的大力帮扶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斗村通过向上级部门争资立项,全力推进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破楼兰誓不还,敢教日月换新天。五斗村广大干群握指成拳,发扬干劲冲天、后来居上的精神,努力改变着村里的面貌。

截至目前,该村已新建、整治山坪塘8口,可供全村3000余亩耕地灌溉;改建、新建饮水池26口,铺设饮水管网38.15公里,全村730户村民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新建乡村公路9条共39.2公里,5个村民小组实现公路组组通;修建人行便道17.35公里,入户通畅率达100%。

“现在已经告别找水喝、挑水吃的日子了。”五斗村干劲组88岁的村民杨增如老人感叹道,“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够用上自来水。感谢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生活的关心。”

危房改造

“改”出美好新生活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如何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稳问题,是村两委和扶贫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之所在。

该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实施易地搬迁44户、C级危房改造85户、D级危房改造27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地坪共计293户。

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该村还把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绿化美化环境,扮靓了土家院落。 

走进五斗村大竹组,只见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房依山而建,对外连接道路、垃圾箱等设施配套齐全。居民家中,卧室、厨房窗明几净,现代厨具一应俱全。村子里的变化,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就数这几年变化最大。开裂的土墙房变成了砖瓦房,土地坝变成了水泥坝,冰箱也有了,电视也重新买了……共产党的扶贫政策真好!”该组年过八旬的刘安富老人细数着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他那质朴的话语中,饱含着老百姓对党的无限深情。

改的是房,暖的是心。危房改造,不仅解决了当地老百姓住房安稳问题,更改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心坎上,改出他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改出了他们对党最真诚的赞美。

产业调整

“调”出脱贫致富路

五斗村有可用耕地3000余亩,以前村民以种植红苕、土豆、玉米为主。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多年来,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

一座座逶迤的大山犹如一道道屏障,赶不走贫困,进不来小康。如何让自然条件较差的五斗村摘掉“贫困帽”,引领老百姓走上致富路?村两委和扶贫干部深知,只有改变思路,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才能拔掉“穷根”。

2017年以来,为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县掀起了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高潮。村两委和扶贫干部以此为契机,深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

该村引进山东顺昊农业科技公司,在干劲组种植山楂树1050亩;引进石柱县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五斗组种植皱皮木瓜230亩。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今年以来,该村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有机水稻150余亩、高山玉米1000余亩和高山蔬菜300余亩,产业覆盖在家所有农户和94个建卡贫困户。

“我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农户用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有112户村民用土地入股山东顺昊农业科技公司,有48户村民用土地入股石柱县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了农民向‘股民’转变,让‘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五斗村村委会主任龚洪星介绍。

翻过一座座风景宜人的山峦进入五斗村干劲组,山楂种植基地映入眼帘。唐国高等村民背着背负式割草机,在基地里忙着除草。

“现阶段是为山楂树除草,接下来就是施肥、刷白。只有对果树加强冬管,明年的挂果量才会更多更好。”五斗村综合服务专干马泽燕介绍,今年秋季该基地已采摘新鲜山楂7.2吨,全部拉回山东进行深加工了。繁忙季节,在该基地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每人每天有100元的工资收入。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后,就近季节性务工和土地入股分红,我每年的收入在3万元以上,后期加上效益分红收入就更高了……”谈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年过花甲的唐国高一脸的幸福。

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兴起来了,村民们的脸绽放出了笑容……曾经的贫困村正一步步嬗变着,破茧化蝶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