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以路为弦谱华章
石柱 “交通+”助力迈向全面小康


中益乡村美景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走进石柱,但见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不断延伸到城镇和乡村,构成了绿色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路畅业兴,纵横便捷的道路交通网不仅打通了该县经济大动脉,也让群众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方便和快捷。

自全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该县紧紧围绕“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和“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定位体系,大力实施“交通+N”工程,全力推进交通建设,在方便群众出行、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旅游等方面成果凸显。

经过近3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一环七射八联线”公路网络和“四高一铁一港一场”的综合立体交通骨架逐步成型,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累计完成改造普通国省县道223公里,建成农村公路2620公里,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村民小组通达率达到100%、撤并村通畅率达到100%.......

如今的石柱村村畅通、四方通达,经济更活了,城乡差距更小了,进城办事、回乡访友、货运客运更方便快捷了。

中益乡的宽畅柏油路

交通+扶贫 补齐短板,村道入户畅通脱贫攻坚路

石柱是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大。可以说石柱的贫困,交通不便是首要原因。

中益乡华溪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去只有一条机耕道连接村里村外,路面坑坑洼洼、颠簸起伏,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泞难行,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这也是当时中益乡其他6个行政村的真实写照。

直到近几年才迎来了改变。该乡牢牢把握交通三年行动机遇,全力推动“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对内扶贫路产业路”。截至目前,全乡已累计规划实施交通扶贫项目46个,总里程达185.54公里。

“以前不通公路,买一包肥料要走几个小时,现在公路就在家门口,打个电话,不到半个小时肥料就送到家。”说起现在交通带来的便利,石柱中益乡华溪村街上组脱贫户马成兹如数家珍,“现在就是下雨天到乡里,鞋子都是干干净净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奔小康,道路先通畅。马成兹的话是交通助力脱贫攻坚的最好印证。

中益乡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柱立足县情民情,坚持把交通扶贫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始终把交通建设作为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夯实脱贫攻坚根基,通过筑起千万条群众出行之路、幸福之路,实现了交通跨越式发展,充分释放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如今的石柱,村村通,户户达,从原来的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到现在的宽阔平坦、繁花绿树,从过去的出行不便,到今天的畅通无阻,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题,更为困难群众开辟了脱贫的路径。截至2019年底,石柱已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229户623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0.23%。

蓝天白云下行驶的动车

交通+产业 路网搭桥,产业进村搭起乡村振兴路

交通与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及乡村各项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前提。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石柱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受制于闭塞的交通物流条件,该县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运不出去,靠发展产业致富成了一种奢求。

地处石柱县三河镇的玉岭村村民就曾有过这样的烦恼。“过去村里只有一条机耕道,道路没有硬化改造以前,不仅路况不好,路面也十分狭窄,下雨时经常泥泞不堪,村民出行非常困难,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农特产品也因交通不便而卖不出好价钱。”聊起农村公路的变化,村民谭大伯脸上一脸灿烂的笑容,“现在这条村道硬化后,惠及了沿线4个村民小组1200多人,大家不但出行方便了,农特产品也能拉出去卖个好价钱了”。

“修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循环效应远不止于此。

龙潭乡都会村曾是石柱比较偏远的一个村,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通困难。如今这里一到收获的季节却是宾朋满座、烤烟整车外运、各地前来订购农特产品的客户络绎不绝。

交通畅,百业旺;村村通,业业兴。石柱黄连、石柱莼菜、石柱辣椒、石柱天麻……一个个石柱知名品牌的叫响和一个个主导产业的崛起,不仅离不开石柱生态优势的凸显和石柱人脚踏实地的奋斗,也同样离不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

丰富的物产、通畅的道路,让贸易公司、电商公司蜂拥而至。

“通过交通、邮政紧密配合,以‘交邮融合’发展的方式,打通了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开辟了一条‘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据石柱邮政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石柱邮政已建成“邮快超市”42个,并通过与圆通、百世、天天、德邦等快递企业合作,逐步建立起“买石柱、卖全国”“买全市、卖全国”“买全国、卖全国”“买全国、卖石柱”新型电商模式。今年1月-8月,累计实现电子交易额562.24万元,同比增长32.60%。

如今,石柱的城区和乡村,一辆辆满载着石柱特色农产品的货车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市区甚至更远的地方驶去,村民的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石柱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畅行千野草场

交通+旅游 连接城乡,全域推进串联旅游升级路

沿着沪蓉高速从石柱县城出发,一路从悦崃经新城到黄水一线,公路两侧风景优美、雾气腾飞、犹如仙境。在石柱,这样的旅游公路越来越多。

传统公路仅能满足百姓出行需求,而如今的旅游公路却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把出行变成了一种旅游体验。近年来,石柱大力推行“交通+旅游”模式,在交通建设中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康养经济,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一片红火。

冷水镇就是其中的获益者。如今通过沪蓉高速公路冷水下道口后,一条宽敞的沥青公路将冷水与黄水景区联系起来,一条条农村路把该镇的乡村旅游点连接在了一起,让这里成为了石柱黄金旅游通道上的明珠。

“县里旅游公路的不断完善,让我发展康养休闲旅游产业更有信心了。”冷水镇八龙村凤凰组村民杨再昌介绍,如今他开办的凤凰山庄住宿接待能力已达到200多人。便利的交通给冷水镇经济带来了引爆式发展,该镇借力交通优势正着力打造冷水特色康养小镇。截至目前,全镇5个村均利用旅游公路发展起了康养休闲旅游产业,仅八龙村就有58户村民利用自己的房屋和山林搞起了旅游经营,全村有接待床位1400余张、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交通+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助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引擎。”据石柱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瞄准把石柱打造成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这一总目标总愿景,以枢纽为门户,以路网为纽带,全面启动旅游公路建设,持续打造“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实现城镇交通路网与主要景区、乡村游景点有效连接,初步构建了“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格局。

从“深山老林人未识”到“畅通公路达农家”,从“沟壑纵横穷根难除”到“金山银山天地更宽”,如今的石柱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大山打开了致富窗口,道路上车辆跑得欢畅,广大群众正信心满满阔步奔小康。

农村电商快递物流

交通建设不止步

“十四五”石柱还要这样干

总体目标:全面建成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努力构建“七高四铁一港一空”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全面建成“一环七射八联”的域内骨架公路网,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域内公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省道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技术水平;农村公路实现村民小组通畅率100%,最终实现“乡镇通三级、村村双车道、组组硬化路”。

——综合运输服务品质明显提高。形成综合高效衔接的运输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县城公共交通分担率显著提升,城市公共交通500米站点覆盖率到达100%。建成“3个综合客运枢纽站+1个公交枢纽站”的客运站场体系和“2个物流中心”的物流园区格局。

——行业监管能力更加扎实。全面形成“1中心3系统4救援站”安全应急体系。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以上;客运站候车大厅、港口危险品码头、重点公路货运场站等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联网覆盖率超过90%;干线公路应急救援30分钟内到达、船舶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链接》》

数说发展

1、截至2019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432公里(不含高速公路),以国土面积计算公路密度达到180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计算公路密度达143公里/万人;全县干线公路对乡镇、重要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覆盖率达100%,已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撤并村、有人居住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4个100%;公路养护实现全覆盖。

2、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累计建成客运站576个,共有班线客运线路134条,公交线路13条,已实现33个乡镇(街道)、214个行政村通客车,通客车率达到100%。

3、截至2019年底,全县内河通航总里程达43.40公里,累计建成港口码头6个。

张亚飞 刘玉珮 龙博 本版图由石柱县交通局提供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