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建起工厂 产业“起死回生”
—— 万朝镇万富村香桂产业“回暖”记

万富村公路旁成片的香桂树(资料图片)

深秋时节,万朝镇万富村公路边、山坡上,一片片香桂树茁壮生长。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绿色。微风拂过,香桂树沙沙作响,散发着沁人的芳香。不远处的香桂加工厂里,几名工人正紧张忙碌着——香桂将在这里粗加工成香桂精油。

近年来,万朝镇万富村立足村情,依托资源禀赋,以“党建+产业”为抓手,在巩固发展3800亩香桂的基础上,通过创办香桂加工厂、壮大专业合作社,推动陷入低迷期的传统香桂产业“起死回生”,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集体创收。

市场断裂

支柱产业面临枯竭

2005年,全县启动了退耕还林工作。万富村“两委”班子敏锐地把握住了“退耕还林、栽植经济林”政策机遇,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村民小组会议、“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等,决定栽植香桂树1000亩。2006年,在村民自愿申请基础上,该村将香桂种植面积扩大至3800亩。同时,组建了香桂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100%控股,主要负责香桂树枝收购、香油熬制与定点销售。

2016年,全村收购香桂75万公斤,带动农户增收67.5万元,实现户均增收1100多元,村集体盈利20余万元。香桂产业不仅让留守老人吃上了“产业饭”,还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难题,激发出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

可就在第一批香桂让村民们“鼓了腰包”后,香桂收购、熬制、运输等成本较大,原本的收购商不再收购,香桂销路不畅,群众积极性严重受挫,产业无人管护,“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梦想面临破灭。

同时,万朝镇境内煤矿全部关闭后,万富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村级公共服务难以为继,全村陷入“党建引领载体不实、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集体收入渠道不宽、带贫减贫机制不牢”的困境,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村党支部书记谭浪告诉记者,近两年,如何扭转产业低迷局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重拾群众信心,村干部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利益联结

三方共抗市场风险

2019年初,万富村获得县委组织部拨付的5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这让村“两委”看到了重振集体经济的希望。

为掌握主动权,避免市场再次断裂,2019年初,经过多方考察,万富村引进了资质齐全、技术成熟的业主——石柱万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创办香桂加工厂,实现合伙经营。按照协议规定,村集体出资20万元购买闲置厂房,作为其独立产权,并以租赁方式供香桂加工厂使用,每年收取租金1万元,同时以扶持资金30万元入股香桂加工厂,企业则以技术入股,年底按照固定分红和30%效益分红的方式,促进村集体增收。

随后,万富村通过加强管护、技术服务、施肥等措施,助推香桂产业从两年一收到一年一收,使香桂产值增加了一倍左右。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联营合作模式,通过代管代收、订单收购、集中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破解劳动力不足、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确保了群众长期稳定收益。

“这种经营模式既把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又打通销路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形成了共抗市场风险的长效发展机制,村民和业主都十分看好。”谭浪说。

工厂进村

农民与企业双赢

“看得见,摸得着,只要企业在这里,村民就能安安心心把香桂种起来。”谭浪告诉记者,将工厂搬进村,不仅安了村民的心,而且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企业进驻为闲置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一年多来,香桂加工厂累计带动近100人务工,带动固定务工人员年增收近3万元、临时务工人员年增收1万余元。村民陈升位夫妻二人自加工厂建立以来就轮流在这里务工,一年多来,粉碎、炼制、提取香桂精油等加工程序已烂熟于心。夫妻二人的务工收入每年可达3.5万元。

工厂进村为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让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香桂生产基地就在加工厂附近,省下了一笔原材料运输费,让企业实现减负前行。”香桂加工厂负责人颜刚告诉记者。

据了解,创办香桂加工厂以来,村“两委”和合作社共开展收购服务200余次,收购香桂80万斤,实现亩产值2000余元,带动51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2019年底,村集体较2016年增收了5万元,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工厂进村实现了农民与企业双赢,也激发了农村产业发展活力。如今,通过生产基地、加工厂,万富村的香桂由原材料变成了香桂精油,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记者 罗远琴)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