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 全县产业扶贫工作扫描

瓜蒌喜获丰收 记者 谭华祥 摄

收割水稻 记者 隆太良 摄

火红的辣椒 记者 谭华祥 摄

沙子镇盘龙村高山生态蔬菜基地 记者 谭华祥 摄

记者罗贤为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之困,带给石柱农民最直接的影响是——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如何从这片贫瘠的土地,找到脱贫之路?如何让这片坚韧的土地,开出希望之花?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产业扶贫指挥部坚持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大力推动“三变改革”,构建起了“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格局,实现了从“三大坨”向长效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一曲“穷土生金”赞歌。

“四个30万”工程有序推进

产业是脱贫和巩固脱贫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指挥部以群众可持续增收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由传统的“4+X”向“四个30万”转变,力争在“十四五”末打造“四个10亿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巩固发展以黄连、黄精、天麻为重点的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县累计中药材在地面积31.3万亩(木本中药材22.5万亩、草本中药材8.8万亩)。有中药材企业42家、专业合作社226家,带动农户2万余户(贫困户2989户),户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

持续推进以辣椒、莼菜、脆红李为重点的30万亩绿色果蔬种植基地。全县新种植蔬菜14.5万亩,预计全年高山果蔬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有特色果蔬企业111家、专业合作社205家,带动农户4万余户,户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

大力发展30万群中蜂生态养殖。全县中蜂养殖量达13.8万群,共有蜂农6879户(贫困户2350户),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其中,养殖50群以上的规模蜂场达113个。

加快发展以30万头生态养猪项目为重点的畜禽养殖。以温氏集团为依托的年出栏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已于今年开工建设,南宾种猪场、黎场养殖小区和11个合作家庭养殖户均按时序推进。全县畜禽养殖数量达245万头(群、只)。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石柱作为大山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初级农产品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产业扶贫指挥部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足功夫,让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向小众化、品牌化发展。

着力加快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创建。新建续建莼菜、水稻、蔬菜、黄连基地等近3万亩,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1个,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监管信用平台使用,全县使用平台的企业60余家,18家使用“二维码”。

竭力培育产业品牌。今年新获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转换认证7个,认证产量5000余吨,全县累计“三品一标”农产品248个,认证总产量达37.5万余吨。以“源味石柱”为主的绿特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近2亿元。

全力提升加工能力。围绕“4个30万”产业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自主研发了以莼菜、黄连、天麻、黄精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药品。今年,全县16家规上企业加工产值近3亿元,销售产值2亿余元。

农旅融合不断拓展。黄水镇万胜坝村、冷水镇八龙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三河镇、黄水镇、冷水镇被认定为“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冷水镇八龙村等7个村(社区)被认定为“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社区)”,三河镇北岭山休闲采摘园等11个点被认定为“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围绕高山避暑纳凉、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打造了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营销方式,健全农村电商体系,构建“并联式链条”助推农产品上行,与山东省淄博市建立渝鲁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对接中核集团建立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销售能力。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扶贫指挥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各类主体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着力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公司+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累计发展新型经营主体149家、农民合作社976家、家庭农场1089家,85个贫困村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在家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着力引进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围绕“四个30万”工程编制重点招商推介项目9个,总投资30亿元。目前,已签约项目2个,合同引资3.3亿元,在谈项目4个,总投资7.31亿元。

着力提升一批龙头企业。新培育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县累计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6家(进出口农业企业6家)。2020年上半年,全县农业产业进出口实现1.93亿美元,总量和增幅在渝东南6区县中均排第一。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产业扶贫指挥部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探索建立了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理顺了政府、村集体、企业以及农户的关系,有效解决了“一股了之”问题,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确保群众持续获益。

大力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模式。指导149家经营主体,以股份联营为关键,带动5万余户农户(贫困户5174户)新发展的长效产业,已兑现补助资金11338余万元,保底分红1501万元。

实施股权收益扶贫项目。自2017年以来,共实施股权收益扶贫项目150个,与4925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累计分红1221万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229个涉农村(社区)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入股分红、物业租赁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其中,208个涉农村(社区)实现有经营性收入,85个贫困村全面解决“空壳村”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全县85个贫困村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在开展登记赋码,今年新增南宾街道城北社区等2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社区)。其中,中益乡华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实现集体收入166万元,农民户均年增收4000元。

农业技术服务不断加强

构建现代、高效、创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产业扶贫指挥部不断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化科技帮扶。巩固1个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3个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孵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发布5项县农业主推技术、3项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75个农业主推品种。

发挥产业指导员作用。建立“市级专家团队+县级技术队伍+乡镇(街道)农技队伍+经营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产业扶贫指导员”的五级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全县到户产业指导员4303名,指导贫困户14188户。

探索推行“产业村长”。在大歇、桥头、王场、河嘴、石家、金铃6个乡镇开展首批“产业村长”选聘,积极探索“产业村长”做法。同时,发挥第三方服务组织作用。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