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不以模范自居干事又狠又精明

刘亚平(左二)与村干部现场探讨全兴村产业规划 记者 龙泓 摄

华龙网记者羊华袁舒含

见到中益乡全兴村第一书记刘亚平时,他正在公路上抢险。特大暴雨引发滑坡,不仅路被毁,不少村民家里也进了水,造成财产损失。记者驱车艰难行进在满是碎石和泥浆的路上,直到一处较大滑坡,不得不停下来。

滑坡携带的泥浆灌满了一户人家的一楼,再冲上公路。一辆挖掘机则在路上来回“舀”着泥浆。刘亚平急在眼里,拿起铁锹,就和施工人员一起清淤。像这样的“补锅”,这几天已是刘亚平的工作日常。尽管干活很苦,但一说到全兴村的发展,刘亚平又露出了笑容。

年轻的老板凳

抢险时被村民感动

刘亚平看上去青春阳光,却是驻乡扶贫工作队的“老板凳”。

2016-2018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获得“记三等功”一次;去年,他的扶贫工作事迹被推荐为国务院扶贫办和市扶贫办驻村帮扶工作典型案例,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一个个荣誉的背后,见证着这个帅气小伙儿之于小山村的贡献。

不过,刘亚平并不看重荣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是他最乐意做的事。采访中,有一个插曲颇让人感慨。

在另一个路段的“清障”中,刘亚平并没插上手。

没有任何人指派,三位村民找了很多个编织袋,主动清理滑坡遗留的泥浆和碎石。

刘亚平想去帮忙被婉拒,村民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刘书记,这点小事我们已经弄完了,路是大家的,我们应该出这份力。”

这在以往,遇到灾情,都是各扫门前雪。如今,记者亲眼见证,全兴村村民为了公共利益的高度自觉。

有心的带头人

为村里争取修公路

刘亚平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脑子够用,敢想敢干。

“刘书记,我们荞坝组住在“荞坝岩”上的村民到村委来开会,爬坡上坎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有地方需要手爬脚蹬才能过得来,你们能不能帮我修一条路哦”,这是刘亚平刚来村里,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荞坝组党员马培生说的话。

要致富,先修路。

刘亚平想到高铁时代,村里还有村民靠“人背马驮”,心里挺难受。他很快摸清情况,向上级领导报告了此事,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终于争取到了“荞坝岩”公路的修建,彻底解决村民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兴村改扩建和新建公路四条、人行便道23公里、便桥3座、新建水池10处、增容基站1个,全面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通讯难的问题。

交通瓶颈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发展生产。

刘亚平来自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他驻村以来,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先后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石柱县益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尖山坪综合农业示范基地”、天麻产业园、黄连种植园、村社电商和“扶贫车间”,同时利用资源入股5家外来企业,切实解决了全兴村无集体经济和“空壳村”等问题。

2019年6月,我市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诞生了——全兴村960亩集体商品林获得农行下拨的60万元抵押贷款。

有了钱,尖山坪170亩高山荒地很快被开垦出来,种下了脆桃并套种中药材大黄。去年,全兴村有36户贫困户在这里务工,村集体年发工资18万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大黄和水果丰产后,该基地可实现产值240万元,村集体可收益80万元。

有爱的帮扶者

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要除穷根,首先是从思想上进行激励。

谭仁武家原本是贫困户,刘亚平通过走户调查了解到,这个家庭4口人全部属于青壮劳动力,老谭的二个子女都已成年且赋闲在家,土地证面积16亩,能利用的土地有8亩,且大部分已撂荒。由于全家人缺技术,致使种植业产值低,务工无门,因而成为贫困户。

针对该户情况,刘亚平量身定做了脱贫方案,督促其开荒复垦,发展中药材产业,帮助联系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对其种植的中药材实施订单收购。赋闲在家的两个子女,则通过“雨露计划”培训其技能。

如今,看谭仁武全家人人在创收,撂荒的土地上种上了有机水稻、天麻和玄参,两个子女都在广东东莞务工,2018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走过脱贫攻坚,摸到了小康门槛,意味着村民将要开启新的生活,对扶贫干部来说要求也更高了。

刘亚平告诉记者,疫情过去后,村班子每个月都要讨论“小康”话题,还深入村民家中宣传、引导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

随着产业“结硕果”、农旅融合提升幸福感,对全兴村来说,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小康生活都触手可及。

让刘亚平高兴的是,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收入水平实现了同步提升。这说明,产业引领和党建引领,在全兴村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化学”反应。保持这股势头不减,村民们的小康生活就有了奔头。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