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搞生产 齐步奔小康

“老张,我帮你把几百斤谷子全部卖了,你晚上到我屋来拿钱。”8月23日下午,刚从三河镇赶场回来的刘尚林,站在自家楼顶上,大声喊着住在山坳里的张代文。

“老刘,我屋里还有一点,你帮我卖了再一起算钱嘛!”听到刘尚林的声音,正在田里劳作的张代文大声回应到,“你差劳力的时候喊我一声,我来帮你。”

10多年前,三河镇白玉村村民刘尚林和张代文、田代华三家人“结盟”,共同约定无偿互帮互助发展生产。如今,靠着合伙种水稻,三家异姓兄弟全部顺利脱贫,齐步迈向小康。

结盟合伙搞生产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谈起三家人合伙搞生产这个事,47岁的刘尚林自嘲道。

和白玉村大部分村民一样,糯稻是刘尚林、张代文、田代华三家人的“支柱”产业,用糯稻制作的白玉阴米是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种植糯稻是个辛苦活,特别需要劳动力。”刘尚林介绍说,他的爱人患有风湿,田里的农活全靠他一人经营;50多岁的张代文常年一人在家种田,农忙时节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田代华夫妻二人均60出头,体力一年不如一年。

“单靠一个人根本种不了水稻,花几千块钱请工又不划算。”刘尚林有心扩大种植规模,却因缺少劳力,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

“农村种田,劳力不算钱,可不可以联合几家,换工合伙搞生产?”刘尚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代文和田代华。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随即当场约定:大家平日自家种自家田,农忙时互相帮助干活,不拿报酬。

十年未发生矛盾

三家人“结盟”后,分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了,各家都适度扩大了糯稻种植面积。今年,三家总共种植糯稻达50多亩,是“结盟”前的3倍还多。

自那以后,每年从平整水田到栽种秧苗、从收割稻谷到售卖阴米,总能在白玉村看到3个男人一起在田里抢农时的热闹场面,而刘尚林和田代华的爱人,则在家做好了饭菜。

刘尚林和田代华合伙买了一台小型的汽油收割机,到了收割稻谷的季节,他总是先将张代华家的稻谷收割完后,才收割自家的稻谷。张代华家的糯稻面积比刘尚林家少,他也从未觉得自己吃了亏。

“在一起合伙十多年了,大家从没发生过矛盾。”刘尚林十分满意自己当初的决定,“大家都是吃得亏的人,只要人心齐,泰山也能移。”

齐心协力奔小康

白玉阴米选用白玉村的糯稻制作而成,在县域内小有名气。刘尚林就是村里的阴米大户之一,制作阴米近20年了。

“一斤稻谷最高只能卖2元,一斤稻米可卖3.5元,一斤阴米却能卖到6元。”刘尚林算了一笔账,按照1.5斤稻谷制作1斤阴米计算,卖阴米比卖稻谷能多赚一倍的钱。

三家人合伙发展生产后,糯稻面积增加了。刘尚林将自己制作阴米的手艺教给了张代文和田代华,带领他们一起制作阴米。

“卖阴米是一门熟人生意,顾客和你不熟悉,他是不会买的。”刘尚林还在县城租了一个摊位,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顾客,无偿帮助张代文和田代华销售阴米。

张代文没有文化,不会用秤,更不会算账,平日都是靠刘尚林用三轮车帮他把阴米和其它农产品拉去卖掉。“老刘的人品没得说,东西给他,钱回来不会少一分,甚至有时还能卖出更高的价。”张代文感激地说道。

在互帮互助下,靠着卖阴米和蔬菜,刘尚林和张代文、田代华三家于前年全部顺利甩掉贫困户帽子,正齐步迈向小康之路。

(记者罗贤为)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