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奔小康,靠的是勤劳”

张维杞在翻晒黄豆

沿着悦黄旅游公路前行,在一个岔路口踏上青石板人行便道,穿过狭长的竹林,一分钟便到了黄水镇金花村已脱贫户张维杞家的小院。

“从前家门口的土坝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地;‘露天厕所’整改后修建了化粪池;泥泞小道铺成了青石板人行便道。”老张历数自家发生的变化,想起以前的生活,不由得感概万千。

“治疗费累计报销2.78万元,自己花了2778元”

张维杞长期以来患有肠炎、结石等疾病,其母亲也患有常见的老年病,加之女儿读书,一家过得十分困难。

张维杞一边要照顾高龄老母亲,一边要干田间地头的杂活儿,妻子则趁着农闲时外出务工。如此,虽然能勉强维持家庭开支,却没余钱治病。

但每当病重时,张维杞还需想尽办法凑钱去治疗。就这样,有钱就治一下,无钱就拖一阵,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要命的贫穷,救命的政策。”说起治病,张维杞唏嘘不已。他说:“那几年生病,家里的日子真是难过。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让我捡回了这条命。”

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2018年1月,我县全面构建起了以“资助参保、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为主体,以“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所有贫困户住院看病可报销90%的医药费用。

翻开张维杞这几年的医药费单子,大大小的费用加起来有近3万元,张维杞说自己只花了2778元。

有了医疗政策的保障,张维杞的家庭终于缓过气儿来,他的身体也逐渐恢复。

“勤劳苦干,一家人齐心摆脱贫困”

虽然张维杞身体一直不好,但他却没有将家里的重担扔给妻子一人。

张维杞和妻子几乎每年都会种近10亩的水稻,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他还到悦崃、石家等乡镇,向种植水稻的大户取经。2015年,在发展水稻的同时,他还种植了辣椒,当年售卖辣椒就收入了近4000元。

妻子并没有因为家里的顶梁柱倒下,而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每当插秧、打谷等农忙时节过后,她就会到县内各个乡镇务工来补贴家用,一年仅务工收入就有8000元左右。

2014年,张维杞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张维杞和妻子就靠着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

为了巩固家庭收入,张维杞还主动申请了2万元的小额贷款发展起中药材,几年下来,售卖中药材为家庭增收不少。同时,该村“两委”考虑到张维杞家的实际困难,还聘请他当起了村道路管护员。

如今,两个女儿都相继参加了工作,夫妻俩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日子越过越好。但他们还是那么勤劳,依旧是丈夫在家务农,妻子在外务工,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

“逐梦小康,开启幸福新生活”

张维杞家门前有一块宽敞的水泥坝子,趁着中午火热的阳光,他正翻晒着玉米、黄豆。过了半晌,他前往厨房,准备给母亲和自己准备午餐。

“最近天气太热了,担心中午会在地里中暑,我一般都是清早出门干活儿,正午太阳火热的时候就回家休息。”张维杞说。

张维杞家厨房的洗菜盆上有两个水龙头,一个连着电热水器,一个连着太阳能热水器。

“我这个儿子没有别的爱好,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烟,就喜欢给家里添置物品,为了用热水方便还专门装了两种热水器。”张维杞的母亲说。

年轻时的张维杞上过两年农中,有一定的文化,这些年还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据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还时常会攒钱订阅书刊。

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时,张维杞会在自己的卧室上网学习知识,或者播放点自己喜欢的音乐放松放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的生活虽然有时会很乏累,但张维杞却觉得十分踏实。

“因为党的政策好,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张维杞笑着说,“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我还想买一辆车,农闲时就开车去看看两个女儿呢!”

(记者 王秦 谢天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