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户 今朝助人富
—— 刘瑞发的“致富经”

村民在采摘花椒

盛夏的三河镇玉岭村,漫山遍野种满了绿油油的花椒树,花椒一串赛过一串,压弯了枝头,远远就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麻香味。

“我这200多亩花椒,今年能收入10多万!”7月3日上午,该村贫困户刘瑞发与妻子在房前的花椒地里剪着花椒枝,采收花椒,俩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放手一搏返乡创业

刘瑞发今年51岁,有一儿一女。2013年,他在广东打工时,因意外事故,导致左手被摔断,不能再从事原来的工作,只能回老家休养。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经济来源极度缺乏,恰恰两个孩子上学又需要不菲的开支,长时间的入不敷出,让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苦。

2014年,刘瑞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生活渐渐有了好转。“那时候感觉人生一片黑暗,幸亏有了党的好政策支持,日子才逐渐有了起色。”回忆起那几年的生活,刘瑞发沉默了一会说,“为了摆脱贫困,我和妻子四处奔走做木工。每天起早贪黑,哪里能挣到钱就往哪里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脱了贫。”

2016年,他和妻子回到了玉岭村,看着家乡大片大片的撂荒地,他心中早已萌生的回乡发展的思路爆发了。“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玉岭村人,现在自己脱了贫,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受穷!”刘瑞发说。

说干就干,刘瑞发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实地考察。一次在江津区考察时,他了解到花椒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栽培管理方便、根系发达、耐瘠薄、耐干旱等优点,对土壤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在山区种植,而且市场需求量大,他便决定放手一搏。

刘瑞发从银行贷了款,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投入到花椒产业发展中。他流转了村里200余亩土地,请了在家的乡亲一起垦地开荒。刘瑞发说:“尽管那时候很辛苦,手脚裸露部位经常被杂草划伤,鲜血直流,但仍然干劲十足。”

2016年底,刘瑞发从江津区引进了8.7万余株花椒苗,种在了开好荒的土地上,昔日的荒山变得一派生机盎然。

技术开路勤劳助攻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刘瑞发种植的花椒苗遭遇病虫害,长势不怎么好。

刘瑞发说:“隔行如隔山,之前干过很多工作,都是体力活,要对种植业做到熟门熟路,还得广泛、虚心地学习。”从2017年开始,刘瑞发一方面钻研种植技术,一方面多次前往江津请求技术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刘瑞发总算成了种植花椒的行家。当年,经过补苗和精心管护,200多亩花椒苗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我以前真的是一看书就打瞌睡,不过现在我在书上学会了好多给花椒树治病的技术。什么症状是什么病,什么病用什么药,我自己都能搞定!”说起自己学到的技术,刘瑞发十分自豪。

有了种植技术的“加持”,刘瑞发发展种植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要想过好自己的日子,‘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自己辛苦点、勤快点,努力向前跑,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刘瑞发说。

兴业一隅富民一方

2018年,借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刘瑞发又流转了700多亩土地,采取林下套种的方式,种植黄精300余亩、吴茱萸余300亩、桔梗100余亩、黄栀子100余亩。

刘瑞发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刘瑞发采取“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管护等一切费用全由他负责,让农民将闲置的荒山闲土入股到基地,每年每亩土地付给农户200元租金,投产后,按照40%的比例给入股农户分红,同时,吸纳当地村民到基地务工,让其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不少贫困户都因此而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该村贫困户周登春说:“我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无法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干活赚钱,每天70元的务工收入,还包一顿午饭,我很知足!”

“现在附近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来务工。长期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每人每年有近万元的务工收入。”刘瑞发坦言,虽然前几年还没有投产,没有收益,但我都会第一时间将村民的工资付清,从不拖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基地里的花椒树开始挂果,卖了3万余元,收获了“第一桶金”。刘瑞发告诉记者:“今年花椒长势良好,至少能产4万斤左右,如果按每斤3元计算,收入在10多万元。加上基地套种的中药材,今年总收入大约有20多万元,前期的投入也基本回本了,明年应该是个赚钱的好年头了!”谈起今年的丰收,刘瑞发笑得合不拢嘴。(记者 马瑗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