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渐入“家”境 “三招”模式渐暖人心
——临溪镇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垃圾分四类,绿色纳厨余,蓝色可变卖。灰色收其它,红色最有害。”“垃圾多,危害大,分类摆放人人夸。”……7月9日,天刚亮,民主村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刘学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日常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发传单、讲要点、做示范,虽然只有半年的工作经验,但他亲切的宣传方式和努力学习的精神,很快就获得了村两委和村民们的一致认同。

刘学说:“垃圾分类工作,镇上启动的早,也印发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县上的相关部门也组织过培训,但这项工作在村里真正的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作为首批临溪镇垃圾分类试点村,垃圾分类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民主村因地制宜,积极思考,逐渐摸索出垃圾分类“三妙招”。

宣传方式用“短招”

解决“知识难解释,农户难理解问题

“城里模式不能单纯’生搬硬套’。”这是民主村支部书记马泽军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后不久就定下的基调。

工作前期,民主村单纯沿用县城区的宣传方式,组织村组干部召开院坝会,长篇大论的讲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不仅对宣传干部的要求过高,农户也难以理解那些专业名词。

“把宣传文案缩短,尽量采取顺口溜、图画的方式;把理论宣传时间缩短,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示范。”找资料、编顺口溜、找图画、入户宣传,民主村上下一心,各司其职。短短几天,原本拗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农户通过指导员的示范,对垃圾分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基础设施用“实招”

解决“垃圾难堆放,资源难回收”问题

“要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把配套设施落实好,要有地方堆放垃圾,要有专人运输垃圾,要让农户投放更方便,收运更及时。”临溪镇党委主要领导强调。

2019年开始,临溪镇投入近20万元在10个村(社区)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再生资源回收点和沤肥池,用于村民定点投放、资源变卖和厨余垃圾沤肥,并配备10个垃圾分类指导员,专门负责垃圾分类宣传和设施维护工作。

刘学就是其中一员,在宣传工作结束后,他每天都要到投放点和资源回收点查看情况。“每天都要看一看,投放点的垃圾满没有,满了就要就是通知镇上进行集中收运,不能让农户分好的垃圾没地方投放。”

培养兴趣用“奖招

解决“积极性不高,村民怕麻烦问题

“我们在宣传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户畏难情绪严重,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但他们对什么东西能卖钱格外感兴趣。察觉到这个问题,民主村“两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定把垃圾分类纳入乡风文明建设中,并制定垃圾分类奖励机制,让农户捡“趴活”、得奖励。”

作为“吃螃蟹”的第一人,民主村村民谭萍回忆到:“那天村上来我家宣传垃圾分类,我最开始并没有在意,农活结束后,我花了大约10分钟,试着按照村上的方法把家里的废纸壳、废金属还有残羹剩饭分两个袋子装好,分别拿到村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投放,当场就兑了现,不仅拿到了废纸壳、废金属变卖的100元钱,还得到了村委奖励的一块肥皂。”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垃圾要分类,村委领奖励”开始在村民间流传,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高了,有的村民还主动到村委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主动承担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任务。

现在,民主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为黄金组、平拱桥组158户村民配备垃圾分类桶(家庭装),真正让垃圾分类渐入“家”境。(通讯员 谭睿)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