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老人的独特之处

独居在临溪镇旭光村干木组的刘成元,虽然是一位独臂的特困(五保)老人,但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知道他有一颗不老的“公益心”。其数十年如一日团结邻里,乐于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被临溪镇党委政府树为自立自强、助人为乐、树立文明新风的典型,号召广大群众向他学习。如今,走进旭光村,美丽乡村赫然入目,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刘成元在查看果树结果情况

刘成元在地里干农活

身残志坚

农匠能人展风采

“别看他67岁了,还是个独臂残疾人,干活依然是一把好手,其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谈到刘成元,旭光村干木组的村民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6月3日,记者来到旭光村干木组采访时看到,在一块茂密的竹林里,刘成元正与其他村民一同搬运一根根粗壮的楠竹。扛着一根长约6米、重约20公斤的楠竹,刘成元轻松自如地行走在山路上。

“从砍伐楠竹、搬运到装车,每车劳务费是1500元,这活是我们几个村民承包的,每人每天大约有60元的收入。自食其力的劳动更光荣。”刘成元乐呵呵地说。

时光追溯到1975年5月的一天晚上,时年22岁的刘成元在为村集体脱离麦穗时,不慎被运转的脱离机严重伤及右手,在医院抢救时,为其保住性命,右臂被迫截肢。

面对现实,刘成元振作精神,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不等不靠,特别吃苦耐劳,练就成干农活的行家里手,用独臂擎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春耕春播时,犁田栽秧、修筑田埂、挖地播种、除草施肥……在农业生产中,没有他不会干的活,没有他不会做的事。村民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一致称他是村里的“农匠能人”。

在刘成元居住的小屋旁的庄稼地里,一行行玉米苗长得郁郁葱葱。搬运完楠竹,刘成元扛着锄头来到玉米地中间的一小块空地里挖起地来。他左手抡起锄头,用力挖进地里后,将锄柄穿过胯部,以胯部为支撑,娴熟地将泥土翻了过来。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挖土地和除杂草的。”刘成元告诉记者,去年种了0.8亩生姜,通过精心管理,收入了4300元。

记者来到刘成元种植的生姜地里看到,脆红李树上挂满了青脆的小果,套种在脆红李地的生姜苗已长出了嫩绿的叶片。

“我有30多株脆红李果树,今年全部挂果了,按照挂果量计算,成熟后每株脆红李果子能卖100元左右,加上种植的生姜和就近务工等收入,今年收入1万元不成问题。”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刘成元为过得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开心不已。

怀揣初衷

彰显为民奉献情

“村里居家环境面貌的变化,离不开刘成元这位独臂老人数十年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干木组组长聂跃武娓娓道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干木组村民的厨房和畜禽棚都盖着茅草,下雨天经常渗漏雨水,还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时任村民小组组长的刘成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由于那时交通不便,无法到外地购买泥瓦,加之村民们经济拮据,无钱买瓦。刘成元决定组织村民开山取石,修建瓦窑,烧制泥瓦。

他早出晚归,处处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只手无法砸破石头,他便主动抬石;一只手无法制作泥瓦,他就主动用背篓背瓦胚入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干木组40多户村民的厨房和畜禽棚全部换上了新瓦,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村容村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1年,干木组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村民们经常半夜三更起床到村里的一口水井边上排队取水,当排位靠后的村民好不容易等到取水时,水井里的水已被挑完,只能失望而归。

“饮水是村民生活中的大事,必须想办法解决。”怀揣为民情怀的刘成元又为自己定了一项攻坚任务。

他组织大家召开院坝会,针对饮水问题进行讨论,决定通过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再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来解决饮水难问题。

“那时干木组共140人,规定每人出资55元,两天时间就自筹起了7700元,我便安排专人负责资金管理。”谈到当时为村民解决饮水难问题时,刘成元至今记忆犹新。

从3月动工到5月完工的两个月时间里,修建贮水池、铺设水管、安装水龙头……刘成元与义务劳动的村民一起,每天干得热火朝天。饮水工程完工后,当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一股干净凉爽的自来水源源流出时,男女老少情不自禁欢呼雀跃。

当日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数十位村民不约而同来到亲手修建的贮水池旁,大家为结束肩挑饮水、无水可饮的日子而欢欣鼓舞,拉着刘成元的手连声道谢。

“刘组长为解决我们的饮水问题家中的农活都耽误了,全组就他家里的水稻和玉米还没有移栽了,明天我们都去帮刘组长栽秧、栽玉米苗。”聊天时,有村民提议道。

第二天,全组村民早早地来到刘成元的田间地头,一组栽秧,一组栽玉米苗,迅速地干了起来。看到这一切,刘成元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你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村民自然拥护你、信任你。”他感慨道。

守望相助

弘扬向善好家风

“他素来崇德向善,对村民们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做的好事善事不计其数……”谈到刘成元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旭光村妇联主席谭桂英滔滔不绝。

多年前,当干木组双目失明的王洪国老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时,刘成元在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发动全组村民为其捐款,安排村民为其购买生活物品,帮助老人渡过了难关。

多年前,当干木组的谭宁淑老人生重病无钱治疗时,刘成元闻讯后,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钱送到了谭宁淑老人家里,又发动村民为其捐款,解决了老人医疗费用问题,硬是将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旭光村与临溪镇政府相距约2.5公里,十年前还未通公路时,为了上学的孩子们和村民们安全出行,刘成元组织村民义务对山路进行除草和平整,即便后来年龄渐高未当组长,他依然每年坚持除草。

行善举、传爱心,榜样是无声的力量,典型是身边的模范。

“刘成元是一位残疾人,却为村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面对村民的赞誉,刘成元声情并茂、言之凿凿地说:“我从小饱尝了生活的艰苦,是在父老乡亲们的照顾下长大的,受人滴水之恩,就要怀涌泉相报之情!”

刘成元有兄弟姐妹7人,上有年近九旬的父母,整个大家庭共有30多口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在刘成元言传身教下,一家大小对两位高龄老人非常孝顺,大家对他也非常敬重,整个大家庭人员彼此帮助、互敬互爱,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这个大家庭和谐美满,敬老爱亲氛围十分浓厚,为全村弘扬崇德向善的好家风树立起了好榜样。”谭桂英说。

热衷公益

老当益壮自奋搏

“做好卫生苍蝇少,村民健康才会好;天天搞好大扫除,客人来了才进屋……”这一句句非常接地气的话语,是刘成元在闲暇之余,仔细琢磨后,用左手在纸上慢慢写出来,为村民进行义务宣传的内容。

原来,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临溪镇政府按照D级危房改造政策,对刘成元年久失修的住房进行了改造。新房建成后,旭光村两委为他送去了食用油和大米等生活用品,临溪镇党委政府为他送去了床上用品。

望着窗明几净的新房和一应俱全的床上用品,刘成元老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党的恩情忘不了,今生无能来报答;带头宣传做环保,定把工作配合好。陈规陋习要破除,乡村振兴有保障……”感动之余,刘成元用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闲暇之余,他走到村民身边,将学到的环卫保洁、疫情防控等知识进行宣传。于是,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风文明宣传员。

自身残以来,刘成元孑然一身。虽然享受五保待遇,但旭光村两委为增加他的经济收入,准备为其安排清扫保洁的公益岗位。

“公益岗位的活我愿意做,但补助我不要。”当村两委找到他时,没想到刘成元却唱起了“反调”。

每天清晨,刘成元早早起床,将自家里里外外清扫一遍,再到村子里走走看看,哪家卫生做得不好,他就帮忙做一做,再向村民讲解做好环境卫生的种种好处,建议大家养成清扫保洁的良好习惯。

“他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员,又是义务劳动员,村里的蝶变,有他的一份功劳。”据旭光村党支部书记崔炳华介绍,当村里的人行道需要清扫时,他主动和村民们一起义务打扫,每次都不落下。

刘成元在讲解《永远歌颂共产党》感言内容

刘成元在写感恩心得

心怀感恩

礼赞祖国歌颂党

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在旭光村如火如荼开展,公路修通了,新房建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刘成元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只读过两年小学的他又拿起笔来,以《永远歌颂共产党》为题,写下了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感言,并托人打印出来贴在了自家墙上。

“盏盏路灯放光芒,夜晚走路很亮堂;人行道路宽又长,走起路来精神爽;国家拨钱来修厕,苍蝇蚊虫都没得;家乡旧貌换新颜,党的恩情永不忘……”当旭光村建卡贫困户王春明来到刘成元家门口,读着他张贴在墙上既接地气又朗朗上口的感言时,禁不住感叹道,这些内容非常生动形象,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刘成元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村民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临溪镇党委政府“优秀村民组长”“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先进个人等殊荣。

面对记者采访,刘成元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干部的努力,他要一辈子当好党的宣传员,与全村村民携手同心,让乡风文明之花在旭光村的大地上常开不谢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