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旧农膜让“白色垃圾”变废为宝

长势良好的烟苗 通讯员 朱莉军 摄

工人对废弃农膜进行压缩打包


走进六塘乡龙池村的烤烟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行行用地膜覆盖种植的烟苗长势良好,满目生机。

据介绍,该村今年种植有1400亩烤烟,每年要产生数吨废弃农膜。与往年不同,曾经散落在地里的废弃农膜却不见踪影。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我县自2019年以来,在全县构建起覆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废弃农膜回收网点,通过深入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工作,有效化解了田间“白色污染”而出现的喜人景象。

完善机制

构建三级回收储运体系

农用地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农用地膜对降低种植成本、减轻劳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县是农产品生产大县,每年种植蔬菜、玉米、辣椒、烤烟等农产品需要消耗大量农膜。但大量的废弃农膜如不及时清理回收,对田地造成“白色污染”,不仅影响土地质量,还会影响乡村美景。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我县先后出台了《石柱县废弃农膜利用管理办法》《石柱县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配套建设起覆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废弃农膜回收点,构建起三级废弃农膜回收储运体系,通过源头控制、规范使用、有序回收、安全处置等方式,深入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工作。

为加强监督管理,我县实行台账管理和月报进度、季度通报、年终考核制度,并建立完善了回收点统一标识,以及收购、销售、回收等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各乡镇(街道)还与农业基地负责人签订了废弃农地膜回收协议,让基地和农户都主动将废弃农膜交到各个乡镇街回收网点,困扰农村多年的废弃地膜处理难问题在我县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全民参与

“白色垃圾”难觅踪影

从2019年3月开始,六塘乡龙池村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点以来,该村村委会主任彭大珍就多了一个身份——“收废匠”。村民把废弃农膜收集好后送到村里的回收点,由彭大珍统一管理,再运到乡上的回收点。

在回收废弃农膜时,彭大珍并没有坐等“收货”,经常与其他村组干部一起,主动到烤烟种植基地去清理废弃地膜,到农户家中回收废弃农膜。

“以前一到春耕春播时节,村民们便将废弃的农膜丢在田边地角或就地焚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还影响土壤肥力。”彭大珍说。

为让村民转变观念,引导村民对废弃农膜进行清理和回收,我县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清洁行动”,印制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广大农户和种植业主手中,同时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报刊、电视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为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做实做细,各乡镇(街道)不仅把废弃农膜销售后的钱全部返给村民,还把村民交售废弃农膜的数量与“乡风文明积分制”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这一工作开展后,很多村民都主动把废弃农膜送到回收点,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自觉习惯。

回收利用

废弃农膜变废为宝

“今年我们回收废弃农膜的目标任务是7吨,但是通过村上的干部齐抓共管,村民清理废弃农膜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已回收了7.5吨,超额完成了任务。”彭大珍介绍说。

6月7日,记者在县城城南的石柱县废弃农膜回收储运中心看到,三位工人正在将一袋袋回收的废弃农膜扔进打包机里压缩打包,随后将压缩好的废弃农膜推到场地上,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一起。

石柱县废弃农膜回收储运中心管理人员阮文良告诉记者,压缩打包后的废弃农膜将统一运输到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加工,变身为新地膜进行再利用。据统计,去年我县回收废弃农膜207.04吨,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101.49%。今年春耕春播以来,全县各乡镇(街道)目前已回收254.78吨,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91%。

据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县正着力推介农户使用高标准地膜,杜绝使用劣质地膜,为有效治理废弃地膜污染,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