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田畴稻花香—— 记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隗溟

隗溟(中)为稻农讲解育秧知识

  “旱地育秧苗,秧苗容易得立枯病,要注意喷施恶霉灵,但是旱地育的秧苗移栽到水田后生长能力强、发育快……”“五一”节前几天,在三星乡田间地头,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正蹲在苗床边向稻农们讲解有机水稻育秧技术。

  这位衣着与普通农民无异的“老人”叫隗溟,现年63岁,是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由于我县与西南大学签署了县校合作协议,自2016年11月以来,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的隗溟就被西南大学派驻我县,推广有机水稻种植。

  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员”

  跑田头、做试验、抓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水稻新品种,3年多来,隗溟的足迹踏遍了我县有机水稻种植的悦崃、三星等乡镇,把汗水洒在了乡村希望的田野上。

  隗溟说:“我来石柱,只做一件事,就是用所学的农学专业知识,把所积累的种植经验,帮助农民种好水稻,让农民富起来……”

  三星乡森林植被良好,水源涵养充足,无工业污染,土壤酸碱度适中,非常适宜种植有机水稻。

  刚到三星乡时,隗溟了解到该乡种植宜香4245水稻品种已多年,每亩产量不足500公斤,于是他在2017年春耕伊始,便着手试验种植水稻新品种。

  2017年春耕春播时,隗溟亲自播种育苗,并在该乡观音村规划了一块试验田,分别种植了面积相等的宜香4245、宜香2115、渝香203、川优6203、德优4725等10多个品种的水稻。

  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施生物化肥和农家肥……大田管理期间,隗溟高挽裤管,或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长期坚守在试验田里。当年秋收时,为做到颗粒归仓,他又亲自参与收割。

  通过试验,产量最高的是宜香2115品种,亩产量达到580公斤,其次是渝香203品种,亩产量在560公斤左右。

  2017年9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组在严格检测了“三星香米”的农药残留和稻谷生长的土壤、水质后,一致认定“三星香米”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三星香米”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实实在在的数据有着最好的说服力。2018年,三星乡将稻谷品种更换为宜香2115和渝香203,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500亩。2019年,在中核集团帮扶下,三星乡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新品种的推广,为有机水稻种植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观音村明灵组年过半百的陈益雄在隗溟指导下,2019年种植有机水稻10亩,收获稻谷6000公斤。“有隗教授帮助,我今年要种植有机水稻12亩。”尝到科学种田甜头的陈益雄高兴地说。

  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拥有农学硕士学位的隗溟深知,要发展好农业产业,就要不断推广新技术,提升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在来石柱之前,隗溟在酉阳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稻田养鸭”项目就是他在酉阳工作期间,为创新农业技术,做大做强有机水稻产业而研究和实施的一个新课题。

  隗溟告诉记者,“稻田养鸭”项目就是在水稻移栽后,把绿萍引入稻田并投放鸭苗,形成“稻护鸭、鸭吃萍和虫、萍助稻、鸭粪肥田”的稻田生态食物链,构成稻鸭萍共作、节本增效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于是,来到三星乡后,隗溟在一手抓新品种试验和推广的同时,一手紧锣密鼓抓“稻田养鸭”项目试验。

  2018年,在县农业农村委和乡村两级帮助下,隗溟在雷庄村打造出100亩“稻田养鸭”试验基地。小试成功后,2019年在中核集团帮扶下,“稻田养鸭”试验基地扩大到200亩。

  年近五旬的牟小华是雷庄村高歇组的种粮大户,2019年种植有机水稻10亩,养稻田鸭100只。秋收时,水稻亩产量达到590公斤,每亩比2018年增收30多公斤,养100只稻田鸭收入近1万元。

  看到村民们通过“稻田养鸭”明显增加了收入,2020年,三星乡和帮扶单位中核集团决定把“稻田养鸭”面积扩大到1000亩,着力打造“生态稻田鸭”品牌,提升稻田价值,助力贫困户和村民增收致富。

  水稻种植户的“主心骨”

  农技服务不仅要将水稻种植户“扶上马”,还得长期跟踪指导病虫害防治,想办法为稻农减少投入成本。在三星乡,隗溟已成为水稻种植户的“主心骨”,一有问题就请他帮忙或打电话咨询。

  2019年初夏的一天,观音村桐洋组建卡贫困户向大贵心急如焚地找到隗溟,称其秧苗移栽后长势不佳,检查发现有黑根现象。

  隗溟顶着烈日快步赶到田头,从不同的位置拔起秧苗仔细观察后,初步“诊断”为秧苗缺少锌肥所致,建议在保持好稻田合理水位的同时,追施锌肥。

  按照隗溟的要求,向大贵在追施锌肥后,仅一个星期时间,秧苗由黄逐渐返青,喜得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感动连连:“秧苗得救了!秧苗得救了!”

  “看到稻民心里乐开了花,再苦再累也值了!”回想起过往,精神矍铄的隗溟有感而言。他急稻农所急、想稻农所想,为稻农们解决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

  为帮助稻农们结约成本、增加收入,隗溟在观音村的一块稻田里亲手种植了一块红花草(又名紫云英)。绿绿的叶片、红红的花朵,整块稻田春色满园。这红花草不仅“中看”,更“中用”。

  “5月份稻秧移栽前,把这些红花草全部翻耕到田里,就成了最好的‘绿肥’,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隗溟介绍,如果在冬闲田里种植上红花草,可提供大量的绿色有机物料,能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在节本增效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有机水稻的品质。

  风里来雨里去,一身土一身泥,隗溟看起来像个老农民。“有人说我‘土’,其实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守土人。”他说,扎根农村,把初心写在希望的田野上,闻稻花四溢的芳香,看金黄起伏的稻浪,助农民增收致富,就是他最大的心愿。(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