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李义江: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技专家

李义江查看草莓生长情况

4月19日上午,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县农业农村委马铃薯及魔芋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义江像往常一样,来到田间地头,蹲下身来详细查看3月底新栽种的黄精长势情况,这一蹲一起就是一个小时,一般人恐怕早已腿麻,可对已57岁的李义江来说,却依然是步伐矫健。“我是在地里长大的孩子,这对我来说都是小意思。”李义江幽默地告诉记者。

2020年,是李义江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第38个年头,出生在农村的他,对农村广阔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决定了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农技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潜心专研农技推广硕果累累

“石柱县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重大农业项目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在李义江家里,摆着几十张从业以来所获奖状、奖杯,这些县级、市级甚至国家级荣誉称号,记录着李义江的别样涉农职业生涯。

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李义江一直从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多年来,他把双脚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夜以继日,成功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

1983年至1992年,李义江承担着我县“两杂”种子(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繁育制种技术指导工作,观察种子生长进度、记录数据、调整种植方案……“每天吃在田里,住在田边,双脚在水田里常常是泡到发胀。遇到收获季节,常常在田里忙到凌晨两三点。”李义江告诉记者,偶尔实在累得坚持不住了,就倒在谷袋上眯一会。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李义江几乎很少待在家里,每次一出门就是二十几天,有时甚至一个多月,家庭的重担也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而最让他愧疚的是,当妻子在医院生产时,由于正处于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李义江选择了继续待在基地,没有亲自迎接女儿的到来。“到现在外孙都有了,我老婆还在埋怨这件事。”李义江打趣道。

最终,李义江所在的团队成功生产“两杂”良种119.4万公斤,推广面积达100万余亩。

三十多年来,李义江亲自主持田间试验项目120多个;引进主要粮油作物和杂粮作物品种122个;推广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种植面积达158万亩,新增产值6.3亿元,使全县薯农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诊把脉田间“保姆”有口皆碑

2017年9月,李义江被派驻中益乡,和数千名扶贫干部一样,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员。

作为中益乡脱贫攻坚指挥部产业发展部部长,两年多来,李义江不仅是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功臣之一,还成为了全乡村民产业发展的田间“保姆”。

产业结构调整之初,种了几十年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的村民们对前胡、黄精等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和管护一窍不通。凭借三十多年的农业工作经验,李义江义不容辞担任起村民们的技术指导员,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只要有需要,他总会耐心帮助。

每到产业基地种植、管护期,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李义江的身影。“我是个坐不住的人,如果不到地里面去看着,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李义江告诉记者,和村民们渐渐熟络起来后,他的电话就成了大家的“产业热线”,只要他人在乡上,遇到农户求助,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偶尔周末回到县城,李义江接到村民的咨询电话,也耐心解答。

平时,李义江也总爱到全乡各处产业基地“逛一逛”,对产业进行问诊把脉,查看作物长势是否正常,是否出现病虫害等问题。2019年5月,在一次“闲逛”中,李义江发现华溪村的200亩脆桃基地异常,桃叶被害虫吃得所剩无几。面对自己未见过的害虫种类,李义江立即拍下照片,和市上农技专家衔接,确定害虫种类和解决方案后,会同业主购来药物,利用3天时间消灭了害虫,确保了当年收成。李义江告诉记者,两年多,自己“逛”出来的问题多得数不清了。

“一年365天,我应该有大约300天都在田里。”李义江说,两年多以来,中益乡所有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泥土里能开出最美的花”,这是李义江的人生格言。他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致力农技推广、农技创新、服务群众,成为了中益乡有口皆碑的农技专家。(记者 罗远琴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