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磅礴力量 攻克贫困堡垒
—— 全县组织创新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六塘乡龙池村村委会主任彭大珍(左)帮助村民采摘四季豆 记者 隆太良 摄

桥头镇赵山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走访贫困户 (资料图片)

中益乡盐井村便民服务中心 记者 龙泓 摄

    精准扶贫扶贫弱,组织创新创佳绩!”时间回拨到2019年10月17日,深秋的北京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县委书记蹇泽西走上领奖台,为我县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这是一场必胜的脱贫攻坚战——全县32位县领导和84个县级部门、单位对33个乡镇(街道)进行包干帮扶,959名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和4880名结对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大会战。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自我县吹响脱贫攻坚号角以来,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229户623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2019年底的0.23%。2019年4月,石柱县顺利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我县幅员面积301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街道)、24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5万,是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武陵山特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在短短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缘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效?

    握紧责任体系“指挥棒”

    扶贫干部当起“战斗员”

    便民服务中心宽敞整洁,路灯整齐明亮,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三三两两散步乘凉……这是洗新乡万寿村便民服务中心广场夏日入夜的一幕。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几年前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况。

    远离县城的洗新乡属于高海拔山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几年前,该村因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空心化严重、贫困发生率高而成为全县的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我们刚到村里时,村两委办公室简陋得无法开展工作,吃住都成问题。”万寿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回忆,刚开始不知道该干什么,就等着乡里安排工作。

    如何有效调度这支扶贫大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县给出的答案是:把干部组织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

    早在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我县以此为遵循,通过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实施定责、履责、督责举措,形成聚力攻坚的良好态势,推动脱贫攻坚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实、更快。

    为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我县构建起“组织领导、业务技术、监督问责”三大攻坚责任体系。建立了32位县领导任组长的包帮攻坚小组、33个乡镇(街道)突击队、222个涉农行政村和驻村工作队组成的一线战斗队,形成上下联动的指挥作战体系;建立了由县领导任指挥长、县级部门和乡镇业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16个行业扶贫指挥部,形成纵横协作的业务技术保障体系;建立了5个片区督导组与监督执纪、责任落实、业务工作3个专项督查组,形成贯穿全程的监督问责体系。

    我县坚持从干部抓起,选精兵、派强将。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放到重要位置,压重担、委重任;把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调整下去。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全县扶贫领域有231名干部因表现优秀得到提拔重用。

    “责任体系既是‘指挥棒’,又是‘紧箍咒’,有助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洗新乡万寿村党支部书记肖永平深有感触,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到所驻的村里,他们在村里搭起了床铺、生起了炉灶,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成为扶贫一线的“战斗员”。

    如今,走进洗新乡万寿村,一条条崭新的水泥公路直通村内各组,一幢幢青瓦白房错落有致矗立在公路两侧。全村因地制宜发展乌天麻、黄连、魔芋等特色产业,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完成了华丽蜕变。

    而这,只是全县85个贫困村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生动写照。我县通过构建强有力的攻坚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责任,全县上下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坚决打胜这场破釜沉舟、不胜不休的攻坚战,坚决打胜这场补齐短板、共奔小康的攻坚战。

    打牢党建扶贫“基础桩”

    赢得脱贫攻坚“满盘活”

    责任明确了,履责是关键。贫困户少路子、缺胆子怎么办?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空心化怎么办?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县委、县政府对症下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打牢党建扶贫“基础桩”。通过细化举措,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实现党建扶贫新作为。

    各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守”着土地想办法,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七沟八岭一面坡,小半泥土石头多。”这是六塘乡高龙村自然条件较差的真实写照。高龙村地处巍巍七曜山中,在村党支部书记侯德海的记忆里,人居环境脏乱差、集体经济落后、群众收入偏低,曾经是这个深度贫困村的一张标签。

    “组织建起来,党员动起来,党旗飘起来,市场闯出来。”面对深度贫困,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引领下,高龙村两委干部发出了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最强音。

    向土地要效益。高龙村于2019年建起了占地23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分别种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当年实现产值100万元,利润40万元,效益分红覆盖高龙、三汇两个深度贫困村的716个农户,带动86户贫困户和两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空心村”由此变成“实心村”。

    “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一心一意扑在村里的发展上,因为对一个深度贫困村来说,带头人很重要,要敢想、敢闯、敢作为!”曾经当过兵的侯德海谈及党建促脱贫工作,精气神十足。

    党建有活力,脱贫攻坚就有动力。高龙村的“蝶变”,是我县大刀阔斧抓党建促提升、抓责任促落实的一个有力见证,更是激活全县农村改革“一池春水”的缩影,为全县8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基础。

    按下扶贫政策“精准键”

    打出攻坚克难“组合拳”

    “真没想到,回家没多久,当地政府便将我纳入贫困户,享受低保待遇。感谢党的扶贫之恩,让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大歇镇方斗村唐光龙从河北拖着重度残疾的身体回家住进医院治疗时,说出了肺腑之言。

    金竹乡和农村年过半百的残疾村民姚远明从残破不堪的土房搬入新居,禁不住感叹:“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衷心感谢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

    王家乡小学校无父无母的困境学生冉俊豪,每学期享受贫困生活补助、教育兜底资助和营养午餐三项教育扶贫政策而顺利就读,激动得热泪盈眶。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

    我县紧紧围绕“五个一批”要求,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核心,按照“缺啥补啥”原则,下足“绣花”功夫,打出了攻坚“组合拳”,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不仅唐光龙、姚远明、冉俊豪是“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扶贫政策的获益者,全县所有贫困群众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们由衷感叹:是党的扶贫政策让其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在落实“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举措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845户20236人。在实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举措中,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63555人次30513.64万元。在实施“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举措中,有28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704人纳入低保兜底。在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举措中,将符合退耕政策的贫困村、贫困户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全县201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2017年选聘护林员754名,2018年选聘护林员1084名,2019年选聘护林员1220名,2020年选聘护林员1570名。

    “两不愁三保障”托起了山乡巨变,平坦干净的硬化公路直通家门,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村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完善扶贫机制“搭金桥”

    唱响产业扶贫“重头戏”

    我县集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零散,传统产业难成规模。

    大地回春,农事渐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王场镇的村民在柑橘基地里忙碌着松土施肥,发展柑橘产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在此之前,地处长江之滨的王场镇为解决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问题,决定发展特色产业柑橘,但缺乏企业带动,群众积极性不高。

    对此,王场镇发动党员干部一家一户反复做思想工作、算增收账,聘请专家培训指导,召开20场院坝会统一认识、消除顾虑,多次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经过半年洽谈,终于引进一家企业,采取“土地入股+项目经营+生产管理返包”模式,在石溪村发展柑橘产业3000多亩,带动全村119户贫困户增收,每户年均可增收1.5万元左右。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围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举措,唱响产业扶贫“重头戏”。通过建立完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政策50条、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持政策、深化脱贫攻坚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扶持政策,其中股权、基金、信贷、旅游等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覆盖贫困户1.03万户。

    我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精准编制产业扶贫规划,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等产业24.87万亩,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带动1265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

    真情解民忧,实干聚民心。如今的石柱,实现乡乡有扶贫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生活保障。“家乡就是好地方,挣钱不用去远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2019年10月20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重庆举行。在报告会上,县委书记蹇泽西掷地有声地说:“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磅礴力量,感恩奋进,一鼓作气,越战越勇,坚决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不脱贫,我们决不下火线!”

    一年来,全县上下“牢记嘱托加油干、感恩奋进奔小康”的奋进号角在石柱大地响彻云霄,土家人民以滚石上山的战斗精神,以爬坡上坎的攻坚精神、以砥砺奋进的拼搏作风,在如期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谱写出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赞歌。(记者 隆太良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