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发生以来,全民抗疫,涌现出许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他们是用生命捍卫生命的“白衣天使”,是不分昼夜筑牢抗疫“防护墙”的民警,是始终坚守抗疫一线的干部、志愿者……
南宾街道人武部部长马爱军就是其中之一。马爱军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疫情发生后,他坚守岗位,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努力为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走在前面的“急先锋”
疫情发生后,南宾街道及时召开疫情防控专题部署会,细化各项防控举措。马爱军迅即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城东社区,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城东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有大型商场、超市,人员流动性大,自然防控压力也就大。
干溪子片区的疫情防控是城东社区“重中之重”的区域。马爱军主动把自己编入干溪子片区疫情防控工作摸排小组。他带领3名村干部挨家挨户摸排、宣传,连续3天与时间“赛跑”,争夺疫情防控主动权。
1月29日,正值南宾街道第一轮排查完,汇景龙湾小区出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此时,关于这里的一切疫情防控工作,大家都感到恐惧,谁去上门排查登记呢?
“我去!”马爱军简单干脆的两个字,仿佛黑夜里的一束光。
凌晨零点过,他带领4名工作人员敲开了汇景龙湾小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楼栋居民的家门,登记、测体温、安抚居民情绪……逐层逐户摸排,一直忙到凌晨3点。
夙兴夜寐的人事“调配员”
2月2日下午,正在排查的马爱军接到命令,要求第二天必须设置好劝导点,且人员到岗到位。
“整条街道设置多少网格、社区设置多少个劝导点?”马爱军凭着平时用脚对南宾街道大街小巷的“丈量”,针对每处地势、环境情况,按照“一个点能监督一片”“一个点要管住一个出入口”和居民小区、“三无”楼栋管理视野全覆盖的目标,妥善安排人员到劝导点,连夜布置完了237个劝导点。
由于南宾街道居民结构复杂,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数均居全县之最,疫情防控人手极为紧缺。
于是,马爱军除了充分调动辖区军人、民兵等基层武装力量外,还向县农旅集团借用人手,才填补了疫情防控人员“缺口”。
“因劝导人员的不断变化,劝导点也必须及时优化。于是,他熬夜也要及时将人员调整到位,保证抗疫一线不断链。疫情期间,他走遍了城东社区的各个小区,非常负责。”马爱军的同事说。
疫情防控队伍的“后勤部长”
“仅设置好劝导点是不够的,物资还得迅速保障到位。”尽管疫情防控工作常常使马爱军彻夜未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第二天巡回“奔跑”于各劝导点。
作为物资保障的“后勤部长”,马爱军第一时间便马不停蹄地将桌凳、雨棚、烤火炉、木炭、方便面、水等物资一一送到位。
疫情期间,口罩、雨棚等防疫物资紧缺,马爱军想方设法找渠道,几经周折才购买到5000个口罩。
买不到雨棚,马爱军就在战友群发出求助信息,恰巧一位战友刚好有雨棚,才解了燃眉之急。
解决问题的“客服专员”
疫情防控劝导点的相关问题、辖区居民的生老病死等各种大小事情都要从马爱军这里“过”。
一天晚上9点,马爱军接到城东社区石桥巷某户居民打来的电话,称其家里有老人过世,需要送到殡仪馆。
“疫情期间,丧事应该简办。”马爱军通过电话给对方讲政策,分析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要求丧事从简。最后,那户人家也按照要求简办了丧事。
马爱军的购物“热线”随时为群众开通。城东社区锦绣苑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只要想购买生活物资就给他打电话。
劝导点的、社区的、群众的……每天电话爆满,马爱军都耐心对待,周到办理。打他电话经常占线,同事们都笑称他是“客服专员”。
平时每月话费170元左右,电话套餐还包含2000分钟免费拨打电话分钟数的马爱军,仅2月份,电话费就用了600多元。
“这些是我应该做的,我愿做构筑抗疫“防护墙”的一块砖和照亮疫霾的一束亮光!”马爱军说。(记者 李玉霞)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