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河嘴人民笑得合不拢嘴
—— 记河嘴乡党委书记王东

王东(右)听取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9年12月底的石柱已进入寒冬,距离县城约80公里的河嘴乡气温更是低至5摄氏度,乡政府大门上挂着的“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几个大字却在寒风和淅沥小雨中显得格外温暖人心。

    记者见到河嘴乡党委书记王东时,他正在办公室收拾桌子上堆放的感冒药。经过一番交谈,记者发现,“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这句话不仅挂在乡政府门上,还印在王东的心上,更是落实在他的实际行动中。

    上任河嘴乡党委书记两年多来,王东带领全乡干部职工、村支“两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使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公务员”。

    真情感动聚人心

    2017年7月至8月,王东在市委党校参加培训,期间,他的工作岗位由原单位调到了河嘴乡,在这期间就多次接到干部群众的电话,反映全乡上下正值群龙无首、人心涣散的状态,希望其早日到任主持工作。

    “刚来时,确实感到部分干部心态上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很多干部处于观望、彷徨中,事业发展面临‘缺兵少员’的不良窘境,大家对河嘴未来的发展似乎感到很迷茫。”王东提起对河嘴乡干部职工队伍的第一印象时说。

    9月,王东正式到河嘴乡上任,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聚人心”。他认为,只有把干部职工团结起来,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王东逐一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一方面进行工作交流,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并竭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重新激发其战斗热情。

    同时,王东组织其他班子成员共同商议修改完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并以身作则严格执行。

    王东坚持“住读”,每天早上八点多就到办公室梳理当天要做的工作,并且坚持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不管多晚都不能留到第二天。他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职工的。

    “王书记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每次到县里面开完会后当天必须赶回来传达会议精神,安排布置工作。也正是他这样的作风,带动了整个干部职工队伍。”河嘴乡副乡长刘华说。

    不出一月,大家真正感受到王东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也打心底里开始佩服这个“新官”。

    上任不久,王东收到了同心村党支部书记吴吉财的辞职申请。这份辞职申请书,吴吉财以前也交过多次。

    由于吴吉财家在临溪镇,去村上有5公里多的路程,家里有孩子在上大学,开支较大,加之其工资待遇低,同心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都较差。“这个工作我实在进行不下去了……”吴吉财打起了退堂鼓。

    经过了解,王东得知吴吉财是位难得的好村支书,于是下决心要留住这个人才。

    王东将吴吉财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与他谈了很久,但去意已决的吴吉财还是拒绝了。

    这条路不通,王东只好想其他办法。他用一天一夜的时间,采取翻资料、实地查看、多方询问等方式,全方位了解了同心村的情况,并初步规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天一大早,王东就驱车来到吴吉财家,准备再次给他做“思想工作”。看到吴吉财在忙着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王东也挽起袖子干了起来。吃饭间,两人就这样聊人生理想,聊工作、生活琐事。王东给吴吉财讲述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也给他道出了自己对村上未来发展的想法,并表明希望他留下来的诚意。半天下来,吴吉财被王东的诚意及为民办事的决心感动,了解到了这个新书记的为人,脸上慢慢开始露出笑容,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

    “其实我很早就想辞职了。前任书记在时,因为大家共事多年,关系好,碍于情面不好走。本以为来个新书记,就能顺利地辞职了,没想到来的王书记却让我更不好意思走了。他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感染了我,也点醒了我要坚守作为一名党员的职责——‘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也坚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同心村一定能摆脱落后的局面。”吴吉财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干工作的劲头还更足了。

    两年后再看同心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完善了,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人饮协会成为典范……全村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繁荣景象,连续两年考核都在全乡7个村中位居第一。

    深入一线为群众

    “基层工作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群众头上,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干部是不是真心实意在为他们办事。”多年来,王东养成了一种习惯,总爱和老百姓拉家常。他觉得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作出的决定心里才有底。

    2017年12月,王东第一次走进富民村帮扶户周富家时,不禁为他们全家人捏了一把冷汗:周富家的房屋沿河而建,离河道不足9米,枯水期河堤高达6米,涨水期河水深至7、8米,环顾四周,也只有他家未安装防护栏。

    王东向周富说明了这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建议他安装防护栏。可连续两次再来走访,王东却发现周富“无动于衷”。从他吞吞吐吐的语气中,王东察觉到了他经济上有困难。

    回来后,王东联系熟人找来安装师傅到周富家查看,测量尺寸,决定自掏腰包为周富安装防护栏。当安装师傅问到是安装800元的(质量差一点)还是1200元的(质量好一些)防护栏时,王东毫不犹豫地回答:“1200元的!”

    “当时有人来给我家安防护栏,我还以为是村上的决定,王书记每次来也只字不提。后来还是我们村支书黎星告诉我真相,我就觉得王书记是个为民办好事却不求铭记和回报的‘好官’。”周富笑着说。

    在河嘴乡工作两年来,王东跑遍了7个行政村的家家户户,许多老百姓都认识他,都说他这人没架子,有事没事总爱找他拉话儿。

    有的乡干部对他说:“王书记,你可不能光忙这些零碎事儿,应该腾出主要精力抓大事。”

    王东说:“啥是大事?群众的事就是大事。我们当干部的,就是要为群众着想。老百姓来找我们,是因为他们看得起我们、信任我们。老百姓的信任千金难买,他们把我们当成希望,我们也决不能让他们失望。”

    现在,在全乡干部群众中,王东已成为口碑极好的“好书记”。

    真抓实干解难题

    同心村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6.5公里,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槽地形,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没什么稳定的水源。尽管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修了不少水池,也在2016年底成立了人饮协会,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设施缺乏专业人员管护,水费收取难,后期管护呈现“无人管、无钱管、管不好”状况,加上部分村民不但不交水费还用自来水浇田,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水管坏了也没人修,干部群众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想办法,谁也想不出个办法。居民因为“水常断”而苦不堪言,乡政府无奈只有组织洒水车在缺水季节送水。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王东,弄得他吃不成安生饭,睡不好囫囵觉。他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经过日夜思考后,开始张罗着健全人饮协会。

    2017年底,王东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和群众大会,提议水费由原来的按人头收取改为按吨收取。经过一番拉锯式讨论,大家在0.7元/吨的价格上达成了一致。

    “王书记这个办法好,七角钱一吨水,恐怕没人再会拿去浇田了吧?浇一回,怕是要除脱几十块。”49岁的村民袁德明笑着说。

    另一方面,王东还与村支“两委”商量,对人饮协会的章程进行了调整:一是每户每年缴纳10元会费;二是水管人为损坏但及时报告的每次处罚10元,不报告的核实后处罚50元;三是将管水员待遇与水费收取多少挂钩。这些措施,使管水员基本工资和群众供水得以保障,实现了饮水管理的村民自治。

    一年下来,人饮协会收入达到8000元,加上县水利局的补贴,全年收入近1.9万元,除去管水员工资、维修费用等后,结余1.1万元,实现了良性运转。

    “同心村98%的村民都加入了人饮协会,群众满意度高。”王东说,“现在村民都转变了观念,觉得就是要用水费收缴、管网维护、管水员考核这些制度来实现共管共享。权责利总算统一了起来。”

    管理上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实现“水长流”?王东又多方筹集资金,把全村所有分散的小水池串联形成一个中心水厂,在雨季将各个小水池富余的水汇入大水池,统筹使用全村水源,从而保证枯水季节不断水,真正为村民解决了一件大难事。

    这个协会的存在和运行,走出了一条给人启迪的用水管水之路,全乡其他6个村的人饮协会也陆陆续续建立起来。

    “如今,我们乡的人饮协会管理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4督导巡查组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全市5个先进经验之一,在全市、全国予以推广。”王东告诉记者。

    深谋远虑兴产业

    抓产业促增收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2018年,河嘴乡最后一个贫困村富民村整村脱贫后,王东并没有就此松懈,又在乡党委会上提出大力发展产业的想法。“要让群众从根上脱贫,巩固好脱贫成果,必须依靠长效产业持续发展和带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产业的‘溢出效应’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对难以转变观念的村民,王东不遗余力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一户户上门作宣传,给他们讲发展产业的重要性,还为他们出谋划策,商量未来如何发展。

    不久,经过多方考察,王东引进了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1700亩皱皮木瓜,惠及农户251户。一年下来,土地流转费、效益分红加上务工费,农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一个村富了,全乡还有6个村没有主导产业,王东依然不放心。试种皱皮木瓜的成功经验给了他信心,他又邀请市农科院专家来实地考察。专家提出,因海拔适宜、常年温度的稳定性、土壤酸碱度和坡度适中,河嘴乡发展优质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少走弯路,王东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分批赴外地考察学习。“在考察中,看到连70多岁的老年人都在茶园轻松地务工采茶,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分红,他们每年至少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好的十几万元都有。”银杏堂村贫困户周昌纯在算完这笔经济账后不禁“眼红”起来。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原本坚决反对的村民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纷纷主动拿出土地栽种茶树,生怕企业不要自己的土地。

    2018年下半年,王东成功引进重庆银雾农业有限公司,在银杏堂村大梁、咀上和新红三个村民小组栽种黄金芽、安吉白茶、紫娟等4个品种的茶树1900亩。同时将产业发展半径向其它行政村“辐射”,在银杏堂、富民、同心、联盟四个行政村共开发出4500亩撂荒地,将“沉睡”的土地资源激活。

    2019年,王东又引进重庆河美茶叶有限公司发展茶叶产业3000亩,覆盖群众415户1663人,年底将实现固定分红102万余元、劳务收入142万余元,预计未来两年户均增收将达1.5万元,解决固定就业人口125人。

    办成了群众最舒心的事,让他们尝到了甜头,群众都不禁对王东竖起了大拇指。

    “当了河嘴人民的‘管家’,就要努力让河嘴人民笑得合不拢嘴。”王东说。(记者 罗远琴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