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猪倌”的脱贫致富路

谭杨明查看生猪进食情况

    家住西沱镇西山村的谭杨明年近半百,身材魁梧,时常以笑待人,虽然身有肢体和视力二级残疾,仍敢拼敢闯,不惧困难,用勤奋去创造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记者采访得知,谭杨明在童年时期,因为贪玩,自制鞭炮炸伤了眼睛和手,落下了肢体和视力的终身残疾。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走出童年的阴霾。1997年,通过朋友介绍,他与王家乡的冉丛芬结为夫妻,之后又有了三个孩子。

    “在当时,家庭的经济情况十分拮据,我们就想着怎么通过努力改善家里的困境,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谭杨明回忆道。

    面对家庭的困难,谭杨明夫妇先后承包过鱼塘,种植过生姜等。经过不断的尝试之后,2011年,谭杨明夫妇最终走上了养殖生猪的发展之路,他们拿出家里面所有的积蓄买了10余只仔猪,开始了养猪之路。父母对他们并不太支持,但谭杨明夫妇每次遇到父母的劝说时,都是微微一笑,并不反驳什么。

    头两年,生猪养殖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谭杨明养猪规模每年翻一番。为了降低仔猪购买成本,他选择自行育种喂养,“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但也算很充实。”

    正当谭杨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2014年,猪圈里面有两头猪莫名其妙地开始发烧不进食,谭杨明赶紧找到村里的兽医来看。在打了退烧针后,这两头猪并没有好转,第二天就死掉了,之后又有十余头猪相继死去。这给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带来了更大压力。

    由于养殖生猪失败,一家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再加上3个孩子正在念书,谭杨明一家生活逐渐陷入困境。2014年,谭杨明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那时候被评为贫困户,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自己没把猪喂好,家里才会变得这样贫困。”谭杨明说。

    “贫困户”的身份让谭杨明夫妻俩觉得很无奈。谭杨明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来。通过总结第一次养猪的经验和教训,谭杨明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养殖生猪。他暗自发誓:“亲戚朋友都认为我们搞不起来,但我相信现在只是暂时性的失败,只要我多学习,做到科学养殖,一定可以成功。”

    西山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得知谭杨明打算继续生猪养殖后,分别到他家传授生猪养殖技巧。“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生猪,必须注重环境卫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就近处修建化粪池,确保环境卫生整洁。”在给谭杨明传授科学养猪技术的同时,帮扶干部还协助其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信用贷款。

    谭杨明在拿到5万元的贷款后,立即开工扩建猪舍。他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在离猪圈20米处修建一处化粪池,在原圈的基础上翻修了旧圈并新建200平米的猪舍。待各项设施配备完全后,他把手头剩下的钱一次性购买了40余头仔猪。通过精心的管理与喂养,小猪一天天地健康成长。

    下了“血本”的谭杨明基本不出远门。由于天天和猪打交道,谭杨明染了一身“臊气”,认识他的人隔几米远都能闻到他身上的味道。久而久之,大家都直接称呼他为“猪倌”。

    闲暇时间里,谭杨明自学生猪养殖技术,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虚心向当地兽医请教,稍微简单一点的就让女儿帮他在网上查阅资料。通过不断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简单的生猪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

    经过努力,谭杨明夫妇的生猪养殖技术大大提高,养殖场也慢慢走上正轨,每年都有数万元的稳定收入。2016年,谭杨明家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通过验收后,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了西山村家喻户晓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我今年养了近60头猪,加上今年行情不错,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谭杨明笑着说,他想在今年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国家的政策这么好,自己要努力奔小康。不仅如此,他还要带动村里的其他村民一起奔向致富之路。(记者 冉沙 通讯员 秦程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