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她是富翁,那就错了 如果你以为她很贫穷,那也错了
出生在西沱镇的80岁老人住按揭房
坚持行善30年

    她,为了抚养儿女,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下海做生意的一批人。然而,如今家里除了一套还在按揭的房子,别无他物。

    她,曾任南岸区工商联(总商会)南坪分会会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如今身上穿的却是的廉价服装。不过她收获的,是社会对她的满满赞誉。

    她,就是80岁老人朱奇英。声音洪亮、步伐稳健、思维清晰、笑容灿烂。

    捐钱为仅有一面之缘的小老乡治病、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善举,被朱奶奶看成是小事。而这样的小事,朱奶奶一做就是30多年。

朱奶奶和她的小商店

    生活压力让她下海经商

    1939年,朱奇英出生在西沱镇。成绩优秀的她,小学毕业后被保送上了初中,后又被保送上了奉节师范学校。

    “当时初中一个班只保送两名学生,我就是其中一个。”朱奶奶自豪地说,在学校里,她担任大队长、学生会主席,表现十分优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石柱县坡口乡石方小学(现万朝镇石方小学)任教。

    1962年,朱奇英与谭继鲁结为夫妻。婚后,随着四个孩子先后出生,生活开始变得艰难起来。不过,困难对她而言,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那时候,老伴在忠县上班,每月收入也就40元左右;我调到忠县当老师,收入也很低。周末时,我就去挖煤、搬砖,晚上织毛衣,赚一些外快。”

    1972年,朱奇英辞掉教师工作,去丈夫单位做起了临时工。“那时,修堡坎、抬沙、背炸药,也不觉得累,就这样干了两年。1974年,单位开始创办幼儿园,因为我是师范学校毕业,就被推荐去当了4年幼儿园的副园长。”

    1978年,朱奇英一家人到重庆南坪定居。

    眼看四个孩子越来越大,仅靠两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几乎无以为继。为了养活孩子,朱奇英再次选择了辞职。辞职后,她在家附近开了一个小商店,每天用背篼去批发市场背一点烟酒、糖果和副食来代销。

    后来,小商店生意上了轨道,朱奇英去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成为一名个体工商户。因为对政策理解得快,又能说会道,她很快就被邀请加入了南岸区工商部门成立的个体劳动者协会。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与做好事结了缘。”朱奶奶说。

朱奶奶携家人看望王郑(前排左二)

    凑钱救治仅有一面之缘的义子

    1995年,朱奶奶、谭爷爷因商会公务前往江苏常州出差。在车站候车时,她遇到了一位24岁的年轻小伙儿。

    因为大家都是纯正的川渝口音,很快彼此就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儿是四川仁寿人,在常州柴油机厂上班。一路上,小伙儿对朱奶奶和谭爷爷照顾得十分周到,两人决定认他作义子,小伙子欣然同意。临别时,双方合影留念并留下了家庭联系地址,对方留名王建忠。

    回到重庆,朱奶奶洗出合影照片,按地址寄往常州柴油机厂,但几月过去却未收到回信。“不会吧,这么大个人怎么说不见就不见了呢?”此后,陆续搬了好几次家的朱奶奶彻底跟义子失去了联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

    朱奶奶的二女儿看见母亲如此思念仅有一面之缘的义子,决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寻找。2010年,他们联系上了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派出所所长刘杰,并找到了住在仁寿县城的王建忠。但王建忠说,他并没有去过常州,弟弟倒是去过且在那里工作过。

    8天后,王建忠打来电话,称老人要找的人就是他的弟弟王郑。因为当时为了方便联系,家人在外都是留住在县城哥哥的地址。但此时的王郑已身患重病。得知此事后,朱奶奶买了一辆轮椅、几床被子和一些营养品,并准备了4500元现金,在老伴和二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前往仁寿县看望王郑。

    再见义子,已相隔整整15年,过去那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已被病痛折磨得形如枯槁。王郑抱着朱奶奶失声痛哭:“干妈,对不起。”这时,王郑的父亲将他当年亲手写的却迟迟没法寄出的书信拿了出来。

    “我看着他病重的样子,心里真的很不好受,要是能早几年找到他并帮助他,他大概不会成为现在的样子。”回到重庆后,朱奶奶决定帮助义子治病。二女儿在网上发动网友捐款筹集了7200元;朱奶奶在家里进行募捐筹集了23000元,总计30000余元,全部转交给了王郑家人,作为手术费用。

    遗憾的是,王郑最终还是因病去世。之后,为感谢朱奶奶对王郑的慷慨救助,王郑的家人还专门来重庆看望了朱奶奶。

    坚持帮扶聋哑女孩至18岁

    2014年,75岁高龄的朱奶奶随同南坪商会到城口县一所特殊学校开展资助活动。活动当天,朱奶奶为城口县小学捐赠了1000元爱心资金。

    活动结束后,校方组织大家参观教室。这时,教室里一位满脸笑意的女孩吸引了她的目光。“她与其他孩子不同,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望着同学们笑。”朱奶奶说,当时她就喜欢上了这个文文静静,阳光爱笑的小女孩。“朱会长,这个女孩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但是特别阳光开朗。”学校老师介绍道。

    女孩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原来女孩名叫余佳芳,10岁,家里还有一位身体不太好的哥哥。朱奶奶决定,对她进行一对一帮扶,除帮余佳芳解决了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外,还时常寄给她一些生活用品。

    2017年,在帮扶余佳芳的第三个年头,朱奶奶把她们全家人接到重庆主城,一是给余佳芳1岁多的侄儿做身体全面检查,二来是让余佳芳一家认认门。

    “算起来,今年她快16岁了,我会一直帮扶她到18岁,之后准备把她接到重庆,帮她找一份工作,让她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朱奶奶说,她平时也时常用自己奋斗的往事鼓励余佳芳,告诉她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朱奶奶向记者展示相片

    把善念根植于别人内心

    2001年,朱奶奶作为南岸区人大代表参加石柱中学90周年校庆活动,遇到了老同学谭国安。交谈中,得知老同学家有一位年轻的小保姆,其姐姐冉红梅考上了重庆大学,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无法完成学业。

    想起自己当年上学的艰辛,朱奶奶马上就把联系方式给了老同学,让他帮忙交给冉红梅,并转告她愿意帮助其解决上学问题。不久,冉红梅就联系上了朱奶奶。此后,朱奶奶每学期资助她1000元、四年共计8000元,帮助她完成了大学学业。

    冉红梅说:“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我都要感谢朱奶奶和谭爷爷。没有他们,可能我的人生境遇就会完全不同了。”朱奶奶为此深感欣慰,因为她的这种善念,已经根植到冉红梅的内心了。如今,冉红梅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得到真善美的拥抱。

    每年春节,也是朱奶奶家最热闹的时候,四个孩子五个孙子,再加上义子义女们也带着孩子来看望两位老人,大家齐聚一堂,有说有笑。

    因善而成为亲人

    冉红梅是朱奶奶的干女儿,像她这样的干儿子、干女儿,朱奶奶有30多个。

    冉红梅如今住在李家沱,她告诉记者,不敢想象当初如果没有遇到干妈这样的好人,自己的未来不知在何方,“我根本不可能拿到大学文凭,也不可能拥有现在的一切。”

    30多位干儿子、干女儿,他们最初都是陌生人,但他们现在都成了最亲的一家人。

朱奶奶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帮扶不是因为富足而是因为内心有善念

    朱奶奶算是新闻人物,帮助王郑的故事曾上过江苏、四川和重庆的新闻媒体,《重庆晚报》2010年以《古稀夫妇,人肉搜索小老乡》为题,也曾报道了两位老人寻找义子并为其救治的故事。

    不过,如果你以为朱奶奶是一位富翁,那就大错特错了。

    朱奶奶现家住南坪骑龙山庄,70多平方米的房屋,每月还要还贷款,“那时好多人说我傻,有钱去帮助别人,为啥没钱给自己换套大房子?”朱奶奶笑着说,她想了半天,却觉得自己不傻,“我帮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你以为朱奶奶穷,那你也大错特错了。

    直接或间接得到朱奶奶帮助、或感恩于朱奶奶的人,都把朱奶奶和谭爷爷认作干妈、干爹,他们的义子义女多达30多人,彼此来往密切。所以,朱奶奶其实是一位拥有亲情的大“富翁”。

    看见母亲省吃俭用帮助别人,儿女们也很担忧,怕母亲身体承受不了,曾提出过要为朱奶奶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但都被朱奶奶拒绝了。“我愿意帮助别人,是因为我的母亲告诉我,人这一辈子要把善念种在内心;也要通过行善,把善念的种子种到别人的心里。不能因为我的行善,而让我的孩子们增加生活负担。”现在,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儿女们也总会心怀善意,出钱出力去帮助他人。

    30年捐了多少钱?朱奶奶没有记账,唯一可以印证她付出的,就是家里堆积如山的奖状,朱奶奶视若珍宝。

    对于做善事有何心愿?朱奶奶表示,希望自己这样无私的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不仅可在儿女子孙中传承下去,也会在义子义女中传承下去。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文 实习生 孙彦钦/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晓钟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 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60多年前,他们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从此魂断异国、埋骨他乡。今天,祖国张开双臂,用最庄严的礼遇迎接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详细]

  1. 2019上合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今日至16日举行
  2. 书记晒文旅·梁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