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特字经” 打响“生态牌”
“硒旺华宝”深山催开“硒”望之花

务工村民在采摘平菇

    洗新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其土壤含硒量达1.019毫克/千克,超过国际标准2.5倍,被专家称为“富硒区”。在这块创业的热土上,重庆硒旺华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硒旺华宝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现代农业在海拔1650米的高山上绽放出了“硒”望之花。

    沉睡资源

    转化为“流动资本”

    洗新乡广袤的大地上素来野生一种茎灰褐色、花蓝绿色,含水量少的乌天麻,以体大个圆、肥厚无空心著称,虽然产量极少,但其药效成分明显高于其它品种的天麻,被誉为“深山黄金”。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李守宝在获悉这一情况后,多次千里迢迢来到洗新乡丰田村考察,在2014年底毅然放弃在北京收入丰厚的工作,来到高海拔的丰田村铜天槽(小地名),组建起了硒旺华宝公司。

    以前人迹罕至的铜天槽热闹了起来。硒旺华宝公司总经理李守宝带领工人盖办公楼、建厂房、流转林地建基地,干得热火朝天。

    围绕“自然、生态、环保、循环”发展理念,硒旺华宝公司因地制宜培育富硒天麻和食用菌,并将公司打造成为集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扶贫产业为一体的亮点企业。该公司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研发“两菌一种”(即蜜环菌、萌发菌和天麻种),同时配套研发培育系列食用菌,着力推广“富硒”品牌。

    近年来,该公司流转3000余亩林地,在林下开发种植乌天麻500余亩,今年春节前,采收新鲜乌天麻100余吨;建有占地30亩的30个塑料大棚,培育平菇、羊肚菌、香菇、白灵菇等高山食用菌。昔日“沉睡的资源”正在转化为“流动的资本”。

    循环生产菌棒

    高山种出“金元宝”

    “这平菇长势不错,个大肉厚色泽好。”日前,在硒旺华宝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两位从石柱县城来现场采摘平菇的顾客赞口不绝。

    硒旺华宝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无公害生产为方向,以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为原则,面向市场需求,坚持循环生产,狠抓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使其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格局。

    记者在该公司塑料大棚内看到,一排排堆放整齐的菌棒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平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10多位务工村民正在采摘新鲜平菇。

    时下,正是平菇产销旺季,该公司每天的采收量在2000公斤以上。每天中午,硒旺华宝公司门口都有冷藏车满载平菇直奔重庆主城。当天晚上,这些平菇就可成为主城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丰田村环境优美,附近就是有名的风力发电场,游客在前来观光旅游的同时,可亲自到基地来采摘平菇。”李守宝告诉记者。

    富硒产业

    成精准脱贫“助推器”

    “科技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示范点”“林业‘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基地”……记者走进硒旺华宝公司的大门,数块“身份牌”赫然入目。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了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硒元素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硒旺华宝公司采取“政府主导、农户参与、企业支持”的精准扶贫模式,一边引领村民发展天麻产业,一边就近解决山区农民就业问题,使“富硒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助推器”,打造出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硒”望之路。

    该公司先后与洗新乡丰田村、万寿村以及龙潭、中益、马武和南宾等乡镇(街道),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分别签订了《股权化带动协议》,相继建起高山天麻种植基地和天麻良种繁育基地,共带动130多个贫困户发展起了天麻产业,通过实施订单式作业,确保贫困户家家受益。

    家住洗新乡丰田村的脱贫户田应九从2015年以来,在硒旺华宝公司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2016年脱贫后,又利用学到的天麻种植技术自种了0.5亩天麻,每年纯收入近万元,巩固了脱贫成果。

    在硒旺华宝公司所在地洗新乡铜天槽“大本营”,与田应九一样既打工又创业的已脱贫户还有10余户。“在这里上班每天90元工资……”正在采摘平菇的务工村民向登莲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天麻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硒旺华宝公司已研发出天麻粉、天麻块、天麻酒等系列富硒产品。这些产品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深受中西部和沿海各大城市消费者喜爱。

    心系产业发展,情系社会民生。既是公司总经理,又是县人大代表的李守宝以基地为家,不断拓展天麻和食用菌产业,让“富硒”之花盛开在土家大地是他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 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60多年前,他们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从此魂断异国、埋骨他乡。今天,祖国张开双臂,用最庄严的礼遇迎接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详细]

  1. 2019上合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今日至16日举行
  2. 书记晒文旅·梁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