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造血”功能 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
—— 我县产业扶贫纪实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紧扣脱贫“摘帽”目标,着力做好产业扶贫文章,精准编制产业扶贫规划,不断优化产业扶贫体系,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提升脱贫“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加强领导

    强化产业扶贫部署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产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促农增收。2017年8月,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指挥长,由县农委牵头,县旅发委、县林业局、县供销社、县扶贫办、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和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为成员的产业扶贫指挥部。产业扶贫指挥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单位会议,深入学习中央、市委产业扶贫相关精神,听取各成员部门项目推进情况汇报,督促检查前阶段既定工作落实情况,专题研究和解决产业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产业扶贫下阶段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有力、落地落实。

    科学规划,优化扶贫产业布局

    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全县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贴近贫困村实际、贫困群众意愿、三产融合发展方向等实情,我县精准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指导贫困村优选主导产业,围绕脱贫目标制订“菜单式”产业项目清单,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规划覆盖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让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

    因地制宜,完善扶贫产业体系

    2015-2017年,我县重点建设“4+X”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莼菜为主的高山蔬菜、以兔子为主的草食牲畜,同时发展冷水鱼、烤烟、中蜂等特色产业。从2017年底开始,我县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构建“3+3”的扶贫长效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药材、干鲜果和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莼菜为主的有机蔬菜、以中蜂为主的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计划到2020年发展长效增收产业30万亩,同时鼓励林下套种,确保贫困群众短期有收益、长期有保障。

    出台政策,增强产业扶贫信心

    为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我县先后出台了到人到户产业扶贫政策50条、14种产业扶贫长效方式、4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到人到户产业扶贫政策50条。以乡镇(街道)审定《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种类、规模为基本依据,按贫困户实际种养规模分不同产业制定补助标准,如种植蔬菜、水果每亩补助300元;种植粮油每亩补助100元;肉牛1头起算,生猪、羊2头起算,每个门坎单位补助200元。每个贫困户据实核算补助,每户最高不超过3000元。

    14种产业扶贫长效方式。鼓励经营主体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种以上的长效带动方式。

    4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行股权、基金、信贷、旅游4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着力增加贫困群众资产收益。

    出台补丁政策。针对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力的现状,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先吸纳贫困户临时务工参与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社会化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财政按社会化服务组织支付贫困户工资总额的10%予以奖励。

    深化脱贫攻坚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政策。围绕构建“3+3”扶贫长效产业体系出台李子、柠檬、核桃干果、木本中药材、中蜂等长效产业系列扶持政策,促进长效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强化技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为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快效发展,我县优选落实市级专家16名、县级技术人员61名成立产业发展县级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加强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印制2万余本长效增收产业技术指导手册下发到各乡镇(街道),确保每户贫困户1本,有力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发展。

    据了解,2017年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原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与会领导充分肯定石柱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指出我县在特色效益农业上走出了一条宽阔道路。

    据统计,2018年,全县已初步构建“3+3”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31.25万亩、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10万亩、以莼菜为主的有机蔬菜33万亩(部分复种面积);发展生态养殖中蜂11.5万群、草食牲畜412万只(头);发展干鲜果在地面积13.3万亩。经过深度调整,新栽植长效产业面积15.2万亩,实现85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6462户。通过产业带动,全县12650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9.95万亩、养殖业18.8万头(群、只),“产业带动一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覆盖率达82.3%。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8586元增长到2018年的1281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

    提升品质,延伸产业扶贫链条

    我县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积极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制定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2个,建立莼菜、大米、天麻等有机绿色康养农产品基地31个。莼菜、水稻、天麻等13096亩有机示范基地在2018年11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成功打造“源味石柱”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源味石柱”品牌农产品体验馆1个,完成“源味石柱”公众号及微商城建设,“源味石柱”体验馆和微商城入驻农产品企业20余家,上架绿色土特农产品200余种;2018年实现初级农产品网上销售额9000余万元;辣椒、莼菜、黄连等三大产业被评为重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连产业申报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县“三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和农产品产地累计达210个。

    建立机制

    激发产业扶贫内动力

    为进一步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县围绕“3+3”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引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2227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3家、专业合作社999家、家庭农场1145家,带动效果明显。

    据了解,通过大力推行股权、基金、信贷、旅游4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批复项目536个,涉及资金31477.28万元,与10282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红金额达1910万元。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模式,全县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127家经营主体与群众、村集体建立股份合作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85个贫困村细化完善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完备入股协议、担保协议等资料,重点抓好15个深度贫困村确保年底有经营性收入;优先在7个行政村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在中益乡华溪村先行试点探索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构建“1+1+N”的合股联营经营体系,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联营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自筹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股权化,实现资金变股金;1217人成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1050人入股联营项目,实现农民变股东。

    据介绍,下一步,我县产业扶贫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这条主线,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以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为突破,继续大力发展“3+3”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2018年发展长效增收产业15.2万亩的基础上,2019年再启动新发展,到2020年发展到30万亩,确保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县产业扶贫指挥部供稿)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