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面对面】
做一份产业 写一部小说

    各位领导、同志们、乡亲们:

    上午好!

    武陵山区古为蛮荒之地,至今仍属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古语有云:“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指的就是我们这些地方历来很穷。要在这么偏远落后的山区,让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绝非易事。因此,在这里搞扶贫工作,产生的扶贫故事就会更多。我叫罗涌,来自金竹乡驻乡扶贫工作队,是县检察院干部。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两个扶贫故事。

    故事之一:做一份产业

    发展产业,稳定增收,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才能彻底挖掉穷根,降低返贫率,保质保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此感触颇深。2016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沿溪镇清明村驻村扶贫,担任驻村队长兼第一书记。在这里,我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产业扶贫上。

    清明村29平方公里,9个组,2064人,其中,165个贫困户、500多贫困人口。我清楚的记得,在走访贫困户张仁华家时,见到的情景让我吃惊。他家真的是太穷了。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墙上开了好多裂缝,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由于居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土地贫瘠,他家几乎没有农作物收入,且上有一位84岁老母,下有两个正上学的小孩,虽然致贫原因为“因学致贫”,其实贫困的原因很多。

    在接下来的实地调查中,我发现张仁华喜欢养殖中蜂,而且这里五倍子、黄荆、乌梅、火棘随处可见,蜜源植物丰富,适合大规模养殖中蜂。我便因地制宜的为张仁华精准施策,量身打造养蜂脱贫计划,并为他申请家庭农场建设项目。

    此后,我通过组织“赶场扶贫”活动,举办沿溪镇“第一届方斗山采蜜节”,以促销蜂蜜等农产品。2016年,张仁华由30余群中蜂发展到168群,产蜜500余公斤,收入11万余元,种蜂销售收入4.5万多元。这一年,张仁华家的养蜂收入达15万余元,经济收入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有了钱,张仁华还清了高山移民搬迁后的建房借款,完善了基础设施,终于从陈旧的土坯房里搬出来住进了新房。2017年他还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的“脱贫致富奋进奖”,成为了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张仁华脱贫致富后,我便引导他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化为以实际行动带领其他贫困户养蜂脱贫。于是,他免费当起了村里的中蜂养殖技术员。他教的徒弟中,有一位是云桥组的贫困户,叫冉启荣,也靠养殖中蜂获得2017年“县脱贫致富奋进奖”。

    此外,张仁华还承接了一项“股权分红”扶贫工作。从去年开始,他兑现协议,向15个特困户每家支付分红款996元,且要连续分红5年。

    短短的两年时间,张仁华由一个贫困户变成创业致富能手,又从致富能手变为了帮扶人,带动着几十个村民靠养蜂致富。

    在张仁华勤劳致富事迹的感召下,如今的清明村,诞生了6家中蜂养殖家庭农场、10余家养殖大户、2000余群蜜蜂。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张仁华享受了家庭农场建设项目外,其余养殖户没有依靠国家政策,完全靠自己创业求发展,让养蜂产业成为了该村名副其实的长效增收支柱产业之一。而张仁华一家,2017年发展到500余群中蜂,养蜂收入超过30万元;2018年收入超过20万元。可以这么说,张仁华不愧为驻村工作队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7年底,老实巴交的张仁华被选举为重庆市人大代表,作为本届推荐的唯一贫困户代表,参加重庆市人代会。我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因为我们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沿溪镇驻村扶贫一年里,只有我一个人住在清明村村委,单位每月只给我补贴交通费300元。清明村地域宽,山高坡陡,没有办公用车,也没有办公经费,走访农户成了我最大的难题。为了尽快了解并掌握全村的实际情况,我在走访农户时,近的地方就步行,远的地方便与村卫生室的医生王贵安商量,搭乘他的摩托车去。我就这么独自坚持走完了全村农户。脚上的一双解放鞋时常沾满泥土,很久没有换洗过,被村干部们称为“扶贫鞋”。

    故事之二:写一部小说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间,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我扶贫期间,一桩桩先进事迹,一个个优秀人物,让我感动。短短一年的扶贫经历,让我感到有必要去履行一份责任,即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事业,因为这样恢弘而壮观的脱贫攻坚场面也许今后不再出现。在这个时代,能有幸参加和融入扶贫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要为亲身经历和见证扶贫感到骄傲,也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值得骄傲的历史。

    于是,我白天参加扶贫,晚上一个人住在村委坚持写扶贫日记,一年下来记录了六大本日记。

    2017年春节后,我回到单位,便开始整理日记,撰写扶贫小说《太阳山扶贫记》,后来改名为《深山松涛》。小说完成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整整连载了73期;2018年9月,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获得2018年度重庆市文艺创作项目资助。作为国家级报刊连载长篇小说,这在石柱县还是首例,因此受到县领导的关注。县委书记蹇泽西听说后,十分高兴,要求县检察院将连载期间的报纸,每天送到他办公室,坚持阅读。另外,20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这是我为全县精神文化扶贫作出的一份贡献。

    2017年9月,县检察院的扶贫阵地转移到了金竹乡。2018年9月我再次担任驻乡队长,吃住干在金竹乡。金竹乡是偏远乡镇,全乡三个村就有两个是贫困村。这里地广人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落后,是全县著名的袖珍乡。但该乡位处“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腹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康养旅游资源丰富。在这里,我撰写出了《七眼泉大峡谷探秘》《世外桃源龙门溪》《金子湾的变迁》《马背上的金竹乡》《山那边》《心中的驿站》《数九天里的牵挂》《三个男人一个家》《眼球贫困》《衣旧情深》等多篇散文,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其中,七眼泉大峡谷,被纳入县农旅集团旅游开发规划,“连三冲”巴盐古道,纳入乡政府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点打造景点。我能够用一支笔,挖掘出金竹乡的地域文化,展示金竹乡的美丽风光,并以此助推康养生态旅游发展,这也是我践行文化扶贫、精神扶贫的具体行动。

    同志们,去年10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上刊出一篇文章,题目叫《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其中列举的5个扶贫典型事例,就有石柱县检察院。

    脱贫攻坚,乡村是一线战场,乡村干部是扶贫主体。他们冲锋陷阵,每天都要与贫困户和农民打交道,脚上时常沾满泥土,过程是艰难辛苦的。《深山松涛》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陈松,其实就是我县乃至武陵山区乡村基层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写他们就是讴歌新时代扶贫英雄,唱响时代主旋律。

    为了老百姓走出贫困,为了记录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画卷,为了让历史铭记新时代精准扶贫伟业,就是让我再做几次扶贫队员,脚上再沾些泥土也值得,这是我的心里话。

    谢谢大家!

    (讲述人:罗涌)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