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砥砺前行

    去年1月,脱贫攻坚冲锋战的号角吹响,我光荣地加入到了扶贫队伍。我的帮扶对象是大歇镇黄山村竹园组的四个贫困户。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扶贫故事。

    初进竹园,深入走访,成了掉队的“落汤鸡”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1月15日,因帮扶竹园组的同事都出差了,我和大歇镇的组织委员罗江炀一道步行走访竹园组所有贫困户,了解其基本情况。

    “孙老师,我屋有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其他姊妹不闻不问,婆媳关系水火不容,我一个大男人在家里照看母亲,不能出门找钱,啷个不贫困嘛。”廖红旗无可奈何地说道。

    “孙同志,我老两口都86岁了,只有大权一个儿,儿子他......”老大爷抹了抹眼角的眼泪,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

    “小孙,我是个苦命的女人,第一个男人死了,改嫁到三店,第二个男人又死了,我只好回来,没想到小儿子在厂里出了意外又截肢了,命苦啊!”向大嫂哀叹道。

    听着他们一声声不同的称呼,感受他们一个个沉重的家庭故事,看着他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孙老师,除了付光金一家,我们已走完竹园组的其它贫困户了。付光金这一户来回至少要50分钟,要不今天就不去了吧。”

    “怎能不去呢?”我打断了罗组织的话。

    俗话说“看见屋,走得哭”。穿树林,过溪沟,爬陡坡,终于来到了付光金的家。这哪是人住的地方啊?他家住所地处在方斗山脚下,几乎与世隔绝,土坯房的裂缝少说也有5寸宽,地坝凹凸不平,塌陷多处。我们向付光金说明了来意,并给他宣传了党的政策,临走时他感激涕零,把我们送到路口,不断地给我们挥手道别。

    天色已暗,任务也完,我们揣着满袋子揪心的贫困户信息收兵。在返程的途中,我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掉入溪沟,冰凉的河水浸湿了我的双脚和裤腿,凉风嗖嗖地从裤腿往上钻,冷得直打哆嗦。而在这个时段,单位租用的大巴车也早已返回县城了。看着自己狼狈的样子,我开玩笑道:这下我真成了掉队的“落汤鸡”了。

    再进竹园,对症下药,端掉父亲的“铁饭碗”

    去年1月27日,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再次走进竹园组,来到曹大权家,眼前分明是一楼一底的小砖房,为何会贴上贫困户的标签?原来,这座小砖房是曹大权的父母及他本人享受国家D级危房改造政策共4万多元和东拉西凑的3万元新建的。曹大权的父母常年多病,其本人残疾又不能干重体力活,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就靠同为残疾人的儿子送快餐来维持。本就生活拮据的一家人,而今为了有个安稳的住房又债台高筑。

    致贫的原因找到了,如何对症下药呢?

    回到家里,我立即召开家庭扩大会议,父亲、兄弟都来参加。“扶贫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今天的会议主要是怎么解决我的帮扶户曹大权一家生活困难的问题。”我首先发言。

    “这还不简单吗,喊他到我工地干活,你看他会干啥子?若有技术就当大工,若无技术就做小工。”当小包工头的兄弟拍着胸脯说。

    “正有此意,只是他既无技术又无劳力,他是个残疾人。我看他只能做老爸的工作——管材料了。”我指了指父亲。

    “那我干啥?残疾人,你想让你兄弟‘趟灾’哟。再说怎能让一个外人管材料呢?一个月2000能让他脱贫吗?”父亲有些激动了。

    “老爸,您回家陪母亲,曹大哥不是外人,是个老实人,工资嘛......曹大哥比您年轻,涨到每月3000元,另外每月补贴生活费500元,如果他还能做其它杂工,再另计酬金。扶贫工作,人人有责,老爸、兄弟你们不支持我,谁支持我?没有讨论的,下月开始。”我斩钉截铁地说。就这样,我端掉了老爸的“铁饭碗”,曹大哥的日子也过得好多了,还清债务也指日可待。

    常进竹园,真情相待,帮扶对象成“家人”

    “张大娘,您今天在做啥子?”我拨通了常年一个人在家的张启珍老人的电话。

    “小孙呀,你又来了呀!我在分水岭地里挖红薯。”

    “多挖点,我来给您背。”

    “小孙,你真是我们家的恩人呀!”

    我和张大娘一起把红薯背回家后,张大娘就开始张罗着做饭。趁张大娘做饭的功夫,我赶忙帮她家打扫院坝、修理桌凳、整理屋子。

    去年2月的一天,又是一个揪心的日子。临近六旬且倔强的刘胜银大哥,医生建议他尽早取出大腿里植入的钢板,可他硬是舍不得手中的活儿,更怕花掉仅有的积蓄,坚持不做手术。我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耐心开导,打掉了他的顾虑。他终于笑盈盈地进了手术室,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扶贫是国家情怀的深情大爱,更是习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惦。让我们共同努力、砥砺前行,一起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吧。

    ( 孙朝珍   作者系县教委规建科副科长、扶贫帮扶干部)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1. 100看重庆·奉节
  2. 100秒看重庆·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