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溪村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在石柱东部海拔800米到1900米的千峰万壑间,在云山雾障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有一方积贫积弱的土地。这里,就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的中益乡。大山大水的阻隔,交通物流的闭塞,让中益乡的脱贫之路走得缓慢而艰辛。
然而,2017年的冬雪似乎消融得格外快些。 世代居住在龙河两岸的中益人,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迈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嬗变之路。
2017年8月29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来到万山丛中的中益乡。在走村入户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后,陈敏尔指出:要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四个深度”的要求,既是中益乡脱贫致富的指路明经,也是全市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集结冲锋的号角。
聚焦硬骨头,攻克决战点。为了更快、更好地打好中益乡脱贫攻坚工作这场硬仗,县委县政府按照陈敏尔书记“四个深度”的要求,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标准,结合中益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效规划,让中益乡脱贫攻坚工作全面驶入快车道。
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全家院子位于中益乡建峰村,是一处传统土木结构的土家族民居院落。上百年的风雨侵蚀让这处居所岌岌可危,院子里的居民生活条件原始而简陋。
2017年10月,石柱引进民宿产业发展标杆企业恒大集团,规划先期打造黄水至中益沿线8000平方米民宿示范点,以形成村集体“以地入股”和农户“以房联营”的民宿发展新模式。可是以地入股,以房联营,将房子纳入民宿旅游项目的办法,遭到了一些观念落后居民的反对。
“说良心话,一直在这里生活,感情深了,就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开始拆的时候,大家也在闹矛盾,也不愿意拆,最后我说先从我拆起,大家就跟着拆了。”中益乡建峰村老党员刘定海了解情况后,主动和邻居们商量院落的改造计划,并带头入股,率先拆建自家的老宅。
通过村委会耐心细致的宣传和刘定海的带头示范,恒大集团与全家院子的所有居民达成共识,顺利签约开建。以全家院子为代表的建峰村土家院落,正在向着乡村特色民宿旅游景点华丽转身。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从2017年9月开始,中益乡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深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总投资2.98亿元的95个项目相继规划启动。
到2018年底,中益将在对外交通、农房面貌、电力通讯、人居环境和集镇功能等方面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并统筹实施“路、水、电、讯、房”等“五个改善到农家”。
“我们这个地方以前用水条件相当差,都要到水塘去挑,现在自来水直接入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原来手机打电话,一般的地方根本打不通,现在手机信号也强,不管在哪个位置都能打上电话了。”中益乡贫困户张安明说,现在修的路,随便哪里都可以去,硬化的水泥路,车子都可以走,地里种的前胡、辣椒、蔬菜,这些都可以直接运出去卖钱了,有时候别人还到家里面来收。
目前,中益至沪渝高速沙子互通项目、中益旅游客运站项目及各村组公路项目等已陆续开工建设。菜花坪水厂及各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陆续开工,整治全兴和坪坝居民点、建峰村及盐井村等多处河道,实施华溪坡耕地治理1800多亩,改造沙益、官田电力线路20多公里,实现中益乡通讯全覆盖,光纤网络全覆盖,中益场镇风貌改造、农贸市场改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民宿旅游改造等项目齐头并进,如火如荼。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在中益乡盐井村,人们世世代代从事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眼里,只有种植玉米、水稻和土豆才是“正经”的营生。他们并不明白,这个落后的观念正是阻挡他们走上致富路的第一道屏障。
为了转变村民固有的观念,让他们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材,驻村工作队干部谭登峰和村支两委的同事们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耐心地将种植前胡的优势和收益清楚地告知每一户村民。
“我们组织了机耕队,对全村所有的有效土地,进行开垦,同时我们又组织几个先进的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让他们带头去掏厢,盖前胡种植需要的地膜,其实这也是一个榜样作用,在耕作的过程当中,其他农户也会跟着行动起来。”谭登峰讲到。
短短三个月后,盐井村的前胡种植面积就达到了850多亩。根据规划,中益乡将建成10000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建成中药材采摘观光体验园。
中药材和经果林的发展同时也为中益乡另一项重要产业——中蜂养殖提供了大量的蜜源。
“我养了40群蜂,按每一桶最低采到10至20斤蜂蜜,效益最低四万八到五万。”身有残疾的华溪村村民马世福一直以来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现在他通过中蜂养殖尝到了甜头。
如今,像马世富一样通过中蜂养殖走上脱贫道路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中益乡将新增中蜂养殖1万多群。中蜂原种场、中蜂产业观光园、中蜂基地物联网管理平台、蜂蜜高附加值产品深加工等一个个特色项目共同酝酿出蜜蜂小镇的甜蜜事业。
目前,中益正着力培育以民宿游为重点的乡村康养旅游和以中蜂、中药材、经果林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农旅结合促进全乡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根据规划,2018年底,中益乡传统农业与新型农业的比例将由原来的9:1倒转为1:9。
“2017年种药材种了有五六亩,对比一亩玉米来说的话,收入要高一半,在2018年我准备将药材种植规模扩大到15亩左右,年底可能收入在五六万块钱左右。”中益乡贫困户马兹梅说。
产业结构的变化让世代禁锢在大山里的村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地制宜的新型产业也让贫困的中益人逐步走向小康。
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虽然中益乡田地不少、森林广阔,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无法让这些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益乡华溪村开始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我们华溪村积极踊跃的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深度推广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促进华溪村的集体经济增产增值增效。”华溪村第一书记汪云友说,村里成立了中益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让全村农户以土地和闲置房屋参股,以村集体经济的模式集中管理,通过租赁、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增加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
从2017年9月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政府积极鼓励全乡村级组织和农户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联结机制,
“我家里土地也入股了,可以在基地里面务工拿工资,还可以定期分红,到年底给家里增收一两万块钱左右。”中益乡贫困户陈朋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
到2020年,中益预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100家,发展森林人家100余家,让农民在“三变”产权制度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真正实现脱贫增收。
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
中益乡深度贫困的体现为“两高”:即贫困发生率高,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2015年夏天,正在地里干活的建峰村村民文德渊,接到了在外务工的儿子文彬打来的电话,文彬突然身体疼痛,被查出患上了骨结核、髋关节结核。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文德渊一家难以承受。两年多以来,治疗费彻底拖垮了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
2016年,文德渊一家成为建卡贫困户。通过贫困户医疗扶贫相关政策扶持,文彬报销了医药费七万余元,申办了各种救助金五万余元,有效的治疗让他身体逐渐好转。
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真正落实好各项扶贫惠民政策,中益乡进一步完善卫生、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到2018年,中益乡将实现扶贫搬迁1044户3238人,建成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和扩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十余所;迁建乡卫生院,新建和改造盐井村、龙河村等6个标准化卫生室;新建中益乡康养院和两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确保贫困户城乡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扶贫工作需要解决的。中益乡的扶贫工作正在通过全面发力,完善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整体提高救助水平,努力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进入冬天,地里无活可做,就在家里烤火、喝酒、打牌,这是山里人的沿袭已久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正是摆脱贫困的最大精神阻力。精神扶贫,扶“志”与“智”,就成了中益乡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天气很好的下午,当我走访贫困户谭定槐家的时候,发现他们一家三口人在坝子里面晒太阳,当时很是不解,当我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家有一个孩子,十八九岁没有念书了,也在家里面闲着。”坪坝村第一书记韦永胜说,从美化家园、和睦邻里、孝老爱亲到立志脱贫,中益乡结合产业发展和人才需要,加大了对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务工经商的技能技术培训。精神扶贫让坪坝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娃儿学了挖掘机,明年将增加三至四万块钱的经济收入,药材也种下去了,将来的日子有盼头有希望,我们以后的生活肯定会更加美满和幸福。”中益乡贫困户谭定槐无比感慨。
“志”“智”双扶,中益乡计划到2020年实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中益乡还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为贫困创业人员提供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并广泛开展以“村风民俗、自立自强”为重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工程和“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表彰,引导村民树立良好家风,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这里的山属于大风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之内,这里的水属于山泉水,常年不断。我们的旅游资源,和黄水差不多,我就觉得回来开发旅游,是一件比较好的项目。”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志阳放弃在重庆更好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建峰村,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刘志阳的农家乐修在官田河边,可以容纳近一百人入住。客人来到这里,既能领略河谷、山林的自然风光,还能品尝地地道道的原生态美食。
攻坚见成效 丹心绘蓝图
“我们这里的特色就是绿水青山,必须要把这些东西利用起来,当时考虑了很久,觉得旅游方面是最符合实际的。”刘志阳没有只想着自己挣钱,而是主动帮助大家一起经营。在刘志阳的带动下,建峰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将农家乐发展成本村的特色产业。
中益乡计划在2018年将乡村农家乐发展到100家。此外,还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和乡土能人等返乡创业,参与家乡的脱贫攻坚。
如今,中益乡扶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2018年底,中益乡7个村的500多户1700多位建档贫困户将全部脱贫摘帽。中益将构建起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有机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劳务经济为补充的完整经济体系。到2020年,全乡将建成2万群中蜂养殖基地、1万多亩中药材基地和1.36万亩经果林基地;立足打造5A级景区,加快发展以民俗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全面改善,建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服务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9.4%,到2020年达到2.1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的中益乡将成为集农、文、旅为一体,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小康镇。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勤劳善良的中益人已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苏醒,正凝心聚力迈向脱贫攻坚的最后征程!
(文字、图片均由中益乡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