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岭村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村民栽种吴茱萸

    本网讯(记者 隆太良 文/图)时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在三河镇玉岭村,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栽种果苗忙得热火朝天。往年这个时候,村民们忙着种包谷,而今年村民们却抢抓季节种植起桅子树、脆红李树和吴茱萸等苗木。

    “以前地里都是种包谷,收入太低,根本无法满足家庭开支,我和妻子跟村里有劳力的老百姓一样只能外出打工挣钱……”玉岭村村民刘瑞发深有感触地介绍说,现在村里发展起中药材和经果林产业,我觉得比种包谷强太多了,就果断拿出家里的土地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

     玉岭村平均海拔1000米,耕地3000余亩,全村1900余人,贫困人口就有220余人。据玉岭村党支部书记刘代满介绍,村里老百姓以前靠种植玉米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业单一收入低,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谋生,抛下了大量撂荒地。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推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同时发挥出了撂荒土地的“再生功能”。 外出务工多年的刘瑞发看到了在家发展产业的希望,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并组建起石柱县瑞发花椒种植家庭农场,通过“1+4”资产收益模式,带动68位村民入股家庭农场,其中有多个建卡贫困户。目前已种植花椒180亩、桅子380亩,吴茱萸200亩,同时200亩皱皮木瓜的种植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实施当中。

    日前,记者在玉岭村瑞发花椒种植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兵分两路,有的村民在挖窝,有的施底肥,有的在栽种吴茱萸,有的在栽种脆红李,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成立专业合作社后,自己的撂荒地首先全部种上了中药材,再发动村民土地入股就水到渠成,现在由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和订单回收,不让村民担风险,以此保障村民的收入,村民们都愿意跟着干。”刘瑞发边在地里进行技术指导边介绍说。

    “等脆红李三年后挂果,每亩预计可以收入5000元,而且随着果树的成熟和树龄的增长,产量会逐年增高,收入会越来越多……”年过花甲的刘大爷欣喜说道,每年我有入股分红和效益分红,同时在生产基地务工每天有近100元收入,这样算起来比种植水稻和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划算多了。

    据了解,去年以来,玉岭村在蝉腰子、丛林和花椒等5个村民组已经完成了2000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其中中药材桅子树和经果林脆红李分别种植了1000亩,今年又规划出了800亩面积种植花椒、吴茱萸和皱皮木瓜,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喜人形势,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接近1比9的比例,产业结构调整挑起了玉岭村脱贫攻坚的“大梁”。

[打印]

[责任编辑: 石柱谢天]

  1. 为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提供广泛力量支持
  2.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