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丰年,雪映对联红。春节期间,我回老家中益乡过年,只见黄家院子、龙神坝、店子坝、菜花坪、全家院子等农家大院,家家户户贴着大红春联、福字、窗花、年画。淡淡的墨香,透出节日的喜气;温馨的红色,依旧让人倍感亲切。一场接一场的大雪,把农家年味烹饪得乡情浓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把当时人们欢度春节的热闹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新桃”和“旧符”就是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悠久的民俗传统,有1000多年历史。 时代在前进,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已发展为贴年画、春联、福字和悬挂大红灯笼、中国结等多种习俗共存的民俗。
伴随阵阵鞭炮声,醉人的酒香、浓郁的梅香、淡淡的墨香,在土家山寨弥漫,昔日寂静的“空心村”喧闹起来。长年在外打工、几年未回家的村民,听说家乡通了公路,纷纷在除夕前归以似箭地回到家乡。有的开着轿车荣归故里,让留守故园的乡亲羡慕不已;有的领着外地媳妇、女婿回家探亲,引来一帮小孩围观。村民们在公路沿线建起新居,搬出了低矮昏暗破旧的“穷窝”,住进了漂亮的“洋房”。
建峰村坐落在大风堡山麓。过去,这里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落后,村民生活比较艰难。迫于生计,新生代农民耐不住贫穷和寂寞,纷纷背井离乡,怀揣发财梦漂泊四海,有的外出安了家落了户,留守家园的多是老弱病残。大量土地荒芜,村寨断了炊烟成了“空心村”,呈现“门前老两口,外加一条狗,还有一个小孩在田埂上走”的荒凉景象。破旧的老屋杂草丛生,无人居住,显得人去楼空。过年时,偶尔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过春节,门窗上贴着印刷的春联、福字、年画等吉祥饰品,但并没有给缺乏人气的山寨平添生气、喜气。
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惠民政策,如甘露洒在家乡,许多村民带着在外淘到的“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山寨又开始热闹起来,过春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村民都喜欢贴手写的春联,说是手写的春联看起来舒服些,有浓浓的墨香,可以自己编好了请书法家写,还可以请书法家按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编写。走进古朴的山寨,你只要留心,就会见到家家户户门窗上都贴着手写春联。
村民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也得益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提倡。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委,从2013年起,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书法家“书法赶场”,深入偏远乡镇,现场书写春联免费赠送村民。如此,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给群众送去了新年的祝福和温暖。
近年来,我多次参加手写“春联送万家”活动,几年下来,几乎走完了全县33个乡镇、街道。农民称飘着墨香的春联更有年味。过去,人们贴的印刷体春联。印刷的东西倒是很精致,但十分呆板,且大多内容雷同,显不出个性。现在,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手写的春联过节。寓意深刻的经典春联,往往成为村民门上的“招牌”,有文化的农民常在对联前观赏。每到春节前,乡亲们就预约我回老家为他们写春联。
贫困户谭文冲的房屋低矮破烂,已成危房。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他享受了政府给的10万元补助,在公路边新建了两楼一底的新房,入住新房后在大门贴手写春联喜迎新年。
有的乡亲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还自编了春联内容:“国家惠民政策好,山区农民得三保”(社保、医保、低保);“遇佳节方知红日暖,度阳春倍觉党思深”……
沉睡的村庄被噼噼啪啪的爆竹惊醒,锣鼓声、唢呐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玩狮子、舞龙灯、打道钱、送财神、划旱龙船……土家人在欢乐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老掉了牙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饱经风霜的脸上堆满了幸福;孩子们尽情地玩耍着,浑身沾满了泥土、雪花和烟花纸屑。冬天的雪花,邀约酒香、墨香、梅香、饭菜香、泥土香,把村庄灌醉……(作者 黄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