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以下简称《秦良玉》)全长5000多行,结构大气磅礴,想象合理丰富,结句流畅雄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秦良玉》在艺术上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弥补了秦良玉文艺作品品种的一个空白,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现对《秦良玉》的艺术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一、结构宏大雄俊、大气磅礴。《秦良玉》共分七章,196节,总行数达到5000多行。内容包括了秦良玉的少年儿童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囊括了秦良玉的主要生平事迹,是秦良玉的一个诗歌体传记。诗歌在布局谋篇上以民生、勤王、平叛等为核心骨架,同时也兼顾了一些日常生活场景,使作品显得非常丰满、有血有肉。细看全诗的每节、每句,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构思和创造。作为一个事迹丰富的历史人物,用5000行诗歌来为其树碑立传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较高的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独特的历史观和人物观。作者在创作《秦良玉》这部长诗的时候,认真总结了前人在认识和了解秦良玉方面的局限,立足史料,立足正说,视角客观、公正、科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人物观。
从历史观上看,以前有关秦良玉的文学作品对秦良玉的描写大多比较夸张和拔高。比如浑河之战,其实参加作战的还有酉阳土兵和浙江的军队。在这次战斗中,秦良玉兵没有亲自参战。所以,即使从石柱土兵这个角度看,这场战争的主要功劳应该归功于秦邦屏、秦民屏和秦邦翰这些将领和众多的石柱土兵。对此,作者进行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叙述和评价。
再比如在平叛杨应龙的过程中,参加平叛的军队包括了川黔贵等多省军队,参战的比秦良玉官大的将领很多很多。在这场作战中,秦良玉和马千乘还其实只是比较小的人物,对作战的胜利并没有起到根本和决定的作用。
再以崇祯三年北上勤王为例。其实在这场和女真军队的战斗中,秦良玉的部队参战次数很少。这次作战明朝的最高统帅是孙宗承,主要参战的部队是一些总兵带领的省一级的正规部队,秦良玉的军队不光人数较少,而且在级别上也只能算是地方再地方的部队,在这次作战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其实,秦良玉虽然在明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女英雄,但她并不是当时历史上中央级的人物,而只属于地方级的人物。所以,从对历史和事件的影响来看,秦良玉的作用应该还是比较有限的。
从人物观上讲,作者一方面把秦良玉放在作品的核心,但同时也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人物和时间作了必要的交待和叙述。比如袁崇焕,这个人物是对明朝整个历史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再比如杨嗣昌,在明史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叙述中甚至不忘提及一下酉阳的冉御龙和白再香,这样就使作品情节更加丰富,细节更加饱满,使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性和感染力。如果不对这些人物作必要的交待,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会无意中把秦良玉的作用抬高,把别人的一些功劳和作用加在秦良玉身上,从而造成违背历史事实、误导读者的结果。
三、想象丰富、叙述紧凑。作者在创作《秦良玉》的时候,参考了明史、县志、地方志、野史,传说等众多信息。但不可否认,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已经比较久远,很多史料信息是很零散、不准确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作者通过独特的艺术把握力,对涉及到秦良玉的一些重大史实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章节。比如秦良玉少年儿童时代的信息在史书中的记载是非常少的,作者用了一个史料故事(破盗窃案)和一个想象的故事(打猎),使秦良玉的形象丰满了起来。
再比如,秦良玉和马千乘的结缘过程,这个在史料中也是没有记载的。但写人物传记,这方面的内容又不可或缺。以前秦良玉的人物传记中,大都写的是比武招亲,这不光有点落俗套,而且在忠州这样的偏僻地方,这样的情节难以让人信服。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大胆而独特地设计了一个寻找武术爱好者的故事,让秦衍祚带着马千乘认识了秦良玉,让秦良玉认识马千乘的过程非常生活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比如对秦良玉功夫的描写,史料中这方面的记载也非常有限。秦良玉从小习武,当然是有一定功夫的,但她最擅长什么兵器,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作者把秦良玉设计成一个神射手,设计了射斑鸠、射野猪、射敌人等情节,不断强化秦良玉的武功形象,让人们看到秦良玉不光是一位统帅,以为将军,而且也是一名战士,使秦良玉的形象内涵得到了提升。
在以前有关秦良玉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必然写到了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接见”并赐诗的情节,但总的来说是下笔是比较拘谨和小心的。但此诗在这点上作了最奇特的想象。特别是作者设计的秦良玉为崇祯舞剑一节绝对可以说雄奇惊险。要知道在皇帝身边舞枪弄棒是一个忌讳,一般是不会发生此类情况的。但经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设计,我们又觉得这样的情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另外,对拱明火烧敌船、秦良玉率军攻城(解放重庆)、马祥麟榆关战斗以及巫夔夺大旗、张凤仪在侯家庄的战斗情节的设计都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作者在《秦良玉》中的设计和想象无疑是非常大胆,当然也是非常成功。
四、结句流畅大气。首先,此诗以五言为结句形式,押偶句单韵,在艺术性上达到了较好的和谐和统一,但在客观上,这也增加了相当的遣词造句的难度,对作者构思和语言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良玉》洋洋5000多行,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谋面布局和语言运用方面的高超技巧。要知道,写好几十行甚至几百行诗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写好5000多行,而且要在5000多行里保持一致的韵律,保持一致的流畅,保持一致的精炼,保持较好的灵感,这无疑是有相当的难度。纵观全诗,作者精心的构思和创作随处可见。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不管是部分还是通读,我们并不感到冗长和累赘,每章、每节甚至每一句都很独特耐读,能够带给人一种很愉悦和美妙的享受。
纵观以前的有关秦良玉的文学作品,小说有,散文有,诗歌(自由诗)有,戏曲有,电影有,但唯独长诗这种形式没有。这一方面说明给秦良玉写传记,最好的形式不是长诗,但另一方也说明,用长诗这种艺术形式也存在相当的创作难度。人们没有想到,不敢想用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从这点上说,作者的尝试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应该给予充分得肯定。(作者:管得宽)